沿边口岸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面临的机遇
1.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8年, 我国批复建设海南自贸区并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举办进口博览会、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一系列事实表明, 我国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沿边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对沿边口岸、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也日益重视,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随着“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加快实施, 东兴口岸与周边地区及越南的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为口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当前正处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前夕, 科学技术创新呈喷发之势, 一批新业态新动能加快发展, 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为沿边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利用我国技术、管理优势, 结合越南丰富的劳动力, 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 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当前, 我国周边外交总体良好, 但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影响力不断加大, 同时,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影响, 越南对我国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想搭乘我国发展快车, 另一方面又抱有疑虑。这使两国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了双边经贸往来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些跨境合作项目推进较慢。
 
2.口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越两国1347公里陆地边界线上分布着7对国家级陆地边境口岸, 分别是广西东兴、凭祥、友谊关、水口和云南河口、天保、金水河, 虽然各个口岸各具特色, 但也存在一定的功能重叠、产业同质现象。随着各口岸改革创新和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各口岸之间在招商引资、物流组织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3.越南快速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随着越南“革新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 越南正逐渐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凭借廉价的劳动力、稳定的政府政策和规模较大的本地市场吸引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资本前来投资。越南快速增长的外国投资和加快发展的加工制造业, 将对想通过跨境劳务合作优势来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沿边口岸产生一定的冲击。

沿边口岸经济发展机遇,沿边口岸经济发展对策
 
广西加快沿边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聚焦跨境经济合作, 推动沿边产业升级发展
沿边口岸经济发展层次不够高, 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 围绕口岸延伸的产业链较短, 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发展不足。因此, 要紧紧围绕推动跨境合作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沿边产业园区建设, 尤其是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按照“前店后厂”模式, 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带动其他园区出入境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一要遵循“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在规划设计、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强与越方沟通, 争取达成更多共识。二要做好产业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 围绕中越北仑河二桥口岸,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三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 尤其是标准厂房建设, 为企业入驻提供保障。四要加强政策研究, 争取特殊的政策支持。五要理顺跨境经济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二) 推进政策创新优化, 加快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互市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能够实现落地加工, 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互市+落地加工”发展。一是积极与联检部门沟通, 加大力度争取国家明确互市进口商品进入内地流通的合法地位。二是争取海关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和优化, 取消互市税收优惠政策仅适用于毗邻国家商品的限制, 允许第三国商品享受边民互市贸易税收优惠政策;争取修订互市贸易负面清单以扩大边民互市贸易商品类别, 增加边民收入, 保障互市贸易加工原料来源。三是争取批复开通杨屋边民互市贸易点, 加大力度完善互市点基础设施, 提升互市贸易便利化。四是进一步完善跨境劳务合作机制, 增强务工边民组织、培训、委派等相关工作创新, 为互市贸易加工企业提供用工保障。
 
(三) 融入陆海通道建设, 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加快建成防城港至东兴高速铁路、国门大道、马路至峒中二级公路。积极推动东兴至峒中高速公路、南宁吴圩经上思至峒中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尽快推进东兴-越南下龙高速公路、东兴-芒街-下龙-河内等跨境公路等项目建设, 不断完善沿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 形成海陆联动的交通运输格局, 夯实沿边产业发展基础。

(四) 加强口岸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
进一步加强口岸联检设施和智慧口岸建设, 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 一是高标准建设中越北仑河二桥口岸, 尽快建成口岸综合服务区国门楼、验货场、口岸信息化工程等项目, 加快实现口岸正式通关。二是进一步提升通关智能化水平, 扩大自助通关比例, 向科技要人力、要效率, 提升通关便利化。三是加强与联检部门沟通对接, 结合口岸联检部门机构改革, 争取增加人员配备, 进一步通关流程进行优化, 压缩通关审批环节, 提升通关效率。四是推动联检部门对互市贸易主体认定、运输工具备案、互市贸易申报、监管部门查验和放行等手续进行流程优化, 在互市区深化海关、边防检查及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的“三个一”合作模式, 推动沿边地区国家查验单位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信息互换, 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五) 加强沿边改革创新, 不断优化沿边营商环境
对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边境旅游试点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进行整合, 找准立足点和出发点, 依托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大胆进行改革创新, 将国家战略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 强化服务意识, 综合施策, 多管齐下, 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研究设立沿边产业发展 (创业投资) 基金, 吸引投资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 以股权投资、直投、奖补等多种灵活方式, 专门投资于沿边地区加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发挥跨境劳务合作优势, 为入驻企业在用工、培训及外籍员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六) 依托国家战略平台, 积极争取更多倾斜支持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 加强与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汇报对接,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更多的支持。一是进一步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 利用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先行先试或者向上争取支持。二是对各类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分析, 按难易进行分类, 从易到难, 逐项落实, 推动国家支持政策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三是争取更多的国家战略平台落地实施, 包括争取中越两国尽快签署跨境经济合作区共同总体方案, 积极研究申报沿边口岸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七) 立足对越沟通交流, 打造沿边对外开放高地
进一步完善与越方沟通交流和会晤机制。一是按照“民心相通”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越民间友好往来, 以交流消除误解, 增进了解, 为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服务。二是依托边境旅游试验区, 将中越间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为旅游项目, 以中越共同演出、共同举办文娱项目为途径加强中越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转变职能, 对越沟通交流, 既要服务于促进商品服务贸易往来, 也要服务于投资往来, 既要促进中国企业商品和服务出口, 也要促进商品和服务进口, 更要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服服务务国国家家““一一带带一一路路””建建设设。(来源:朱华丽)

 

中机院致力于各类自由贸易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一带一路”发展项目的研究、规划及招商运营。先后为满洲里、天竺、杨凌综合保税区进行规划;于北京新机场、武汉、张掖等地规划临空产业经济建设;于成都、菏泽、安宁等地规划陆港经济产业建设;为泰州、孝感、贵阳、霍尔果斯等地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产业(园区)经济建设的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