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原意指由国家指定的对外通商的沿海港口。现在口岸已不仅是经济贸易往来(即通商)的商埠,还是包括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方面的往来港口。随着陆、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货物、进出境人员及其行李物品,邮件包裹等,通过铁路、公路和航空直达一国腹地。口岸是由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是国际货物运输的枢纽。它是一种特殊的国际物流结点。

 
按出入境的的交通运输方式划分,可将口岸分为水运口岸、陆路口岸和空运口岸。
水运口岸是国家在江河湖海沿岸开设的供货物和人员进出国境及船舶往来挂靠的通道,其中水运口岸又分为河港口岸和海港口岸。
陆路口岸是国家在陆地上开设的供货物和人员进出国境及陆上交通工具停站的通道,其中陆运口岸又分为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
空运口岸是国家在开辟有国际航线的机场上开设的供货物和人员进出国境及航空器起降的通道。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经常使用边境口岸、沿海口岸、内陆口岸,特区口岸、重点口岸、新开口岸和老口岸等提法。这些分类虽然尚未规范化,但它们在制定口岸发展规划及各项口岸管理政策方面,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现状与机遇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经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306个,水运口岸135个(其中河港口岸54个,海港口岸81个),陆路口岸97个(其中铁路口岸21个,公路口岸76个),空运口岸74个。
口岸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门户和战略节点,对“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成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伴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我国口岸建设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朝“互联网+”智慧型通关、“服务一体化”功能、知识产权保护智能化、“大通关”协作管理体制转变。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口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政策叠加效应更加彰显、合作平台更加深化;同时,我国口岸建设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协调管理体制难以落实、政府与市场矛盾难以调控、地缘政治因素复杂等挑战;从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大通关口岸协作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在口岸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和加强地缘政治互信沟通与合作等方面提出口岸发展的应对之策,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
 
服务项目
中机院在解读并运用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为自由贸易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搭建与外部的对接模式。针对不同地方,结合当地经济进行创新性运营规划,对以下领域(发展模式、对接模式、相关政策、运营)提供服务:
1、口岸经济区
2、临空经济区
3、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