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是一个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了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这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称之为临空经济。临空经济区的创新开发,包括跑道经济+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涉及航空全产业链的打造。

 
临空经济区是依托航空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重要载体。临空经济区的创新开发,包括跑道经济+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涉及航空全产业链的打造。
 
随着我国机场从数量上和规模上不断升级,依托机场规划和发展临空经济成为各个机场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抓手。目前全国提出临空经济区发展相关指导意见的省市有33个,全国已经明确规划并进行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达到67个。上海、北京、重庆、杭州等省市纷纷发布临空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当地临空经济的发展。
 
截至2018年6月1日,全国共有12个临空经济示范区,东部、中部、西部均有所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空港作为不依赖沿海、沿江等区位优势发展的新型港口,将成为内陆地区“弯道超车”的重要功能依托。
 
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临空经济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方面由于是航空大都市概念的引入,另一方面和目前盛行的地产经济有直接的关系。中机院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得出了国内临空经济发展的七大特点。
第一,已构建不同等级临空经济区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枢纽机场为依托的临空经济区为中心,以省会或重点城市的特色临空经济区为骨干,其他城市相继顺势规划发展临空经济区的基本格局。
第二,五大产业正在向机场周边聚集。中国临空经济区发展呈现以航空产业、航空物流业、高轻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康体娱乐休闲业为主的五大产业向机场周边聚集的态势。
第三,区内现有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临空经济核心区产业关联性不强,从整体上看,合理的产业群落和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链的构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区内布局规划欠缺科学性。目前,我国大多数机场周边地区大多处于自发发展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造成临空经济区产业“孤岛”现象突出,与主城区的发展脱节,产城融合理念体现不足。
第五,区内产业临空指向性不明确。大部分的临空经济区都在自发形成过程中,区内企业临空型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临空指向性不强;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以保证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区内的科研创新资源缺乏。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创新资源的聚集,而我国大多数临空经济区内缺乏科研机构,没有与制造业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七,临空经济区的环境建设水平不高。地方政府多注重产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给地区带来的税收和就业等,对临空经济区的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影响了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临空经济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水平,但这也说明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非常可观。接下来,我国临空经济想要健康、快速向前拖进,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产业与空间的有机结合;
第二,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临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 遴选优势产业,构建高端产业体系;
第四, 探索ppp等多元化方式,加速临空经济区建设。

临空经济案例研究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五大定位: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国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将成为中国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和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节点。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

战略定位为区域性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引领区、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

着力构建“一核五区”的产业空间和“一主轴、三核心、九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


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

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机场区域面积41平方公里。


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

分为五大功能,航空港功能区、临空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航空物流与口岸贸易功能区、临空综合服务功能区、生态防护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