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殷切希望,四川应当紧密衔接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确立突出向东向南开放、强化枢纽地位、发展临空经济、发展外向型服务经济、输出优势产业等战略重点,通过形成政策高地、打造立体互联互通体系、升级金融服务、汇集国际要素、先行先试打造内陆自贸港、促进民众交流等举措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四川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现状
(一)充分利用内陆开放的重大机遇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指导,对四川提出“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殷切希望。四川要利用好作为中国西部经济领头羊、多项国家战略交汇区、内陆多向开放支撑点、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试验区的重大历史和战略机遇,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二)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存在的短板和瓶颈
1. 对外开放大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突出。
首先,陆上大枢纽未成形。蓉欧快铁尚未到达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西欧和北欧的主要枢纽城市;面向西南、西北等方向的大通道建设滞后;尚未与较近的广西北海港、缅甸皎漂港形成经济和物流大通道;高铁在四川尚未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格局。其次,陆上货运成本较高。根据模拟测算,蓉欧快铁当前成本是同线路陆海联运的2-3倍,政府补贴难以长久持续。第三,港口级别较低。泸州、宜宾、乐山等港口规模小、效率低、运距短、成本高,且相互之间运输职能分工不明确,规划能力过剩,存在同质竞争和内耗。
2. 川企活动空间及对外贸易区域较窄。
四川“引进来”“走出去”区域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澳等发达地区,而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东欧等“一带一路”其它沿线地区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市场容量和可利用资源,四川与之经贸合作较少。同时,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四川在外贸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影响合作的深度和范围。
3. 产业经济外向度不高。
四川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白酒生产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不足,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大胆“走出去”,在世界舞台寻求商机,还未真正形成要素和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频繁流通。
4. 教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度不够。
在川高校开展境内外学生互访、学者互访规模不足,高层次教育、科技、人文、经贸等交流相对缺乏,四川利用境外技术和教育资源程度不高,在川外籍工作者人数相对较少。四川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更好地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软实力。
5. 区域协同对外开放的局面尚未形成。
总体来看,外资对首位城市成都的经济贡献度较高,但另一方面,成都对四川全域的对外开放资源形成了虹吸效应。其余地市州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深、范围很窄,未能形成能够吸引国际要素的产业条件和商业环境,使得省内城市对外开放的不平衡现象突出。
二、四川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思路与重点
四川应紧密衔接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形成全省立体开放新格局,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一)突出向东向南开放
充分发挥四川在中国西部地区向东向南的区域辐射中心地位,主动融入乃至引领“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南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缅国际通道”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川港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带的融合与交流,形成向东向南开放格局。
(二)强化枢纽地位
加强与西部沿边沿海省份在交通大通道建设方面的合作,形成四川—云南—东盟、四川—贵州—广西—东盟、四川—青海—新疆—南亚、四川—陕西—甘肃—新疆—中亚—东欧等多向开放大通道,将“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的相关经济走廊建设融为一体。加快修建成都—宜宾—昆明—万象,成都—宜宾—贵阳—南宁—北海,成都—昆明—缅甸木姐(腊戍)—皎漂港的铁路通道,实现四川与泛亚铁路以及四川与中南半岛海港的连通。
(三)发展临空经济
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蓉欧快铁之外,四川要依托航空运输特别是洲际航空运输,内地和沿海数千公里的空间差距将演变为数小时的时间差距,内地的区位劣势将明显缩小。凭借成都即将形成的双机场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和临空经济,可以满足高附加值低运量货物的快捷运输需要。在成都两大机场周边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临空产业园,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运量的出口产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四川产业结构升级。
(四)发展外向型服务经济
运输距离对服务经济的约束较少,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破除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时空障碍。依托四川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依托四川的设计、施工和成套设备制造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结合服务性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远程技术服务。发挥四川的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设计、研发、信息和后台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把四川建设成为世界的办公室。
(五)输出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四川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工业基地与基础设施建筑业的产业优势,将四川产业优势与东南亚国家需求相对接。东南亚10国、南亚7国人口众多,但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有利于四川农产品、矿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电子产品、化纤化肥塑料制品、家具寝具灯具产品、锅炉发电设备、车辆及零部件等优势产品、产业走出去,及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与电力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大型桥梁构件、吊装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
三、四川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对策举措
(一)加快推动形成内陆开放的政策高地
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需要强力根植开放经济制度、汇集发展要素。四川要进一步争取党中央、国务院资金、项目特别是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一流的内陆开放政策体系,形成对外开放的内陆“洼地效应”,吸引高级要素向四川汇集。
1. 营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向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转型,营造公平竞争、进出自由的市场环境。克服外资和民资在市场准入、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审批管制、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以提供公开、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积极实施科技开放互动战略,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和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2. 增进出口产品标准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建立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产品整体质量,力争部分优质产品生产与国际标准接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生产者改进产品质量。
(二)打造“水陆空立体化”的互联互通体系
1. 积极对接中缅铁路,加快推进成都—昆明—瑞丽—木姐(腊戍)—皎漂港的铁路大通道规划建设。
中缅经济走廊依托的中缅铁路境外段北起云南瑞丽,经中缅边境南下到曼德勒,然后分两线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有望在2025年前建成。中缅铁路将开辟我国西南地区直达印度洋的便捷出海通道。届时我国到欧洲、北非、南亚和西亚的海路运输,不仅可以避免长途绕行中南半岛,而且能够避开马六甲海峡,极大增进国家经济安全。成都—瑞丽—皎漂这一新的陆海联运通道,将使目前四川—欧洲的海路运输距离缩短3000公里以上;与“蓉欧”快铁相比,运输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二左右,将明显提高西南地区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川要将川缅经济走廊建设上升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位置,加大与云南在铁路交通建设上的协同发展,实现中缅铁路四川—云南段高等级铁路的联通;川发展、铁投、能投等省属投资平台应积极参与中缅铁路缅甸段的项目投资建设和缅甸境内仰光、皎漂经济开发区等地区的项目投资,力争早日实现川缅互联互通。
2. 积极推动川藏铁路建设进程。
将川藏铁路纳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通道建设中,前瞻性地规划成都—格尔木—若羌、成都—日喀则—喀什、成都—德令哈—喀什的连通“中巴经济走廊”通道的集装箱重载高铁;规划建设成都—稻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的陆路通道;规划修复并主动联接“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路网通道。
3. 利用成都新空港拓展“空中丝绸之路”。
大力发展江海、江铁、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实现海、陆、空一体化多元物流,开通成都至德里、仰光、曼谷、马尼拉、吉隆坡等南亚、东南亚主要城市的直航客货运航线,提高运输效率;推动口岸管理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在天府国际机场附近建设国际仓储物流园区,引进国际一流仓储物流管理企业和国际货运公司,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4. 整合重构川域长江港口实现协同发展。
在行政管辖和产权层面整合重构宜宾港和泸州港,加大与重庆港的市场化协同,加快沿江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港区周边合作,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协作机制,推动沿江合作,打造沿江产业带。
(三)升级金融服务推进更高层次开放
大力推进跨境金融机构互设与合作。积极有效利用国外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使用国际商业贷款。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支持“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揽子”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鼓励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开展对外贷款、投资和援助,鼓励企业设立人民币对外产业基金。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境内外资金融通。积极推动有关跨国集团开展人民币、外汇双向资金池业务以及经常项下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开展个人经常项下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
(四)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汇集国际要素
1. 避免走成本型开放“一刀切”模式。
创新模式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推动利用外资重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把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作为新的突破口,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引导和协调,适当新推一批服务业对外开放项目。
2. 打造区域性和国际性专业化产业区。
可在成都、乐山、泸州、德阳等地设立对外合作科技园区,如中新科技园、中韩科技园、中欧科技园等;也可根据产业分工设立专业类的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如中德(泸州)先进装备产业园、中印(成都)软件服务产业园、中法(德阳)航空产业园等,逐步进入国际分工网络的高增加值环节。
3. 举办国际会展打造国家主场外交平台。
近年来我国根据主场外交的思维搭建和拓展了诸多国家对外开放平台,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目前,四川除西博会具有一定的地区和国际影响力之外,尚无国家级常设外交平台。建议四川以南向开放为着力点,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突破口,主动打造“中国—南盟论坛”,逐步升级为国家级外交平台,并力争成为“中国—南盟论坛”永久会址。依托四川雄厚学术资源,举办“中国(四川)—南亚智库论坛”,促进中国与南亚深度合作。
(五)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打造内陆自贸港
内陆自贸港是国家的战略、四川的机遇。从国家层面看,探索建立内陆自贸易港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欧亚大陆价值链体系重塑。在自贸区建设基础上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将促进四川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开放措施进一步优化,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应主动作为、抢先行动,大胆探索。
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区港一体化体系。
建议由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天府国际空港和双流航空港片区、泸州航运港片区协同组建四川自贸港,形成标准统一、贸易便利、管理高效、安全可控的“一港三区”内陆自贸港体系,并统筹设立开发主体。探索设立单一体系的内陆自贸港管理机构,推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港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强化水陆空联动,实现跨欧亚大陆桥的有效衔接。
2. 坚持以最高标准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区。
对标国际先进,以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为依托,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并与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区及泸州、宜宾航运港区联动,建立境内关外监管模式;以跨部门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为支撑,集成货物进出境、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改革,形成高标准国际化自贸制度环境。
3. 发展开放型内陆产业生态圈。
探讨与全球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计划(TSPPP)结合,引进国际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港区开放运营机构,提升区域管理和开发开放的国际化水平。支持企业参与全球协同研发、开放创新,实现国际合作和推进产业生态圈向高端价值链升级的良性互动。
4. 探索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服务。
内陆自由贸易港首先应该大力吸引转口贸易,不断集聚商品物流以及供应链企业,使成都、泸州、宜宾率先成为西南地区连接沿海地区和泛欧亚地区的贸易枢纽,同步探索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为自贸港升级发展奠定基础。
5. 强化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协同开放。
加快建设“一港三区”内部及周边区域高铁和货运铁路,实现成都平原与川南港口互联互通;鼓励航空公司在天府国际空港设立国际中转基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网络节点,同步探索开放第五航权,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六)以民众交流为内陆开放高地添砖加瓦
1. 加大留学生、学者互派。
开展“四川与南盟、东盟国家青年人才千人交流”计划,建立互派留学生机制。在川高校应进一步扩大东盟、南盟、东欧、中亚等地区国家留学生规模,制定完善吸引留学生的勤工助学和社会保障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放大品牌效应,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设立奖学金。
2. 加强友好城市、学校缔结。
除班加罗尔、旁遮普外,四川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一些重要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促进四川与多个国家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3. 设立对外开放交流基金。
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学者、留学生、政府官员在该基金框架内申请专项经费,来川学习、交流。同时鼓励在川学者、学生、企业和政府干部申请专项经费,前往相关地区访问、学习。
4. 促进国际旅游互动发展。
深化四川与境外旅游客源地的合作机制,科学规划并共同打造四川—东盟、南盟、东欧、中亚等地区的旅游精品线路,鼓励省内旅游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四川与国际旅游业互动发展,完善川内旅游目的地的英文标识建设,简化旅游签证,为四川与重点开放地区人员旅游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中机院致力于各类自由贸易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一带一路”发展项目的研究、规划及招商运营。先后为满洲里、天竺、杨凌综合保税区进行规划;于北京新机场、武汉、张掖等地规划临空产业经济建设;于成都、菏泽、安宁等地规划陆港经济产业建设;为泰州、孝感、贵阳、霍尔果斯等地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产业(园区)经济建设的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