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与临空经济融合的核心内涵:一是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功能协同,即会展产业与临空产业中重叠产业的单一化;二是城市会展集聚区与临空经济区的空间整合,即会展集聚区在临空经济区内的重建。本文基于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共生理论,阐述二者融合的产业链共享、共治与共生和综合成本最低导向作用机理,提出临空会展业区位选择、会展业与临空产业联动、会展业双轮驱动和临空会展业区域竞合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促进会展经济与临空经济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是精心选择临空会展业的区位。临空产业是以航空运输为指向的相关产业总称,涵盖范围广泛,包括航空运输业、物流产业、临空型高科技制造业、总部经济、航空制造业、科技研发、客服中心、会展服务业等。按临空指向性标准,会展业属临空指向性较弱的产业。在临空产业园的分类中,会展产业园属临空附属型。在临空经济区由空港区(机场周边1公里范围)、紧邻空港区(机场周边1-5公里范围)、空港相邻区(机场周边5-10公里范围)和外围辐射区(机场周边10-30公里范围)的圈层结构中,会展集聚区应选择在什么样的区位对临空会展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涉及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中心区的关系问题。
 
二是促进会展业与临空产业的联动。“会展—航空”复合产业链结构显示,酒店业、零售业、娱乐业、餐饮业、旅游业、物流业和城市交通业等部门不仅是临空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展产业链的一部分。临空会展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新建会展场馆上,还意味着会展产业链的地域重构,许多会展专业服务机构和绝大多数接待服务机构都将随着会展场馆的建设而在其周边集聚,仅仅依靠会展场馆而缺少空间上接近的诸多配套服务,会展业发展将面临巨大障碍。然而,在临空经济区内如何配置服务产业同时服务于会展业和其他临空产业涉及多方博弈,需要平衡项目规划、服务人群和建设时序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会展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等有较高的要求,在临空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综合配套跟进。

三是以临空经济区新建场馆和市中心原有场馆为核心实施城市会展业双轮驱动策略。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通常情况下晚于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会展经济与临空经济融合发展首先从新建会展场馆开始,通常情况下规模超过原有的场馆,这往往意味着在一个城市至少会出现以近市中心原有场馆为核心的旧会展集聚区和以新场馆为核心的临空会展集聚区。在会展资源未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零和博弈。因此,要正确处理旧会展集聚区与临空会展集聚区关系,在较大规模城市可采取双轮驱动策略,即在旧会展集聚区主要发展中小型的消费展、文化创意类等展会,以服务于城市为主;临空会展集聚区主要发展大中型贸易展、专业展,以产业会展为主,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

四是推动经济密集区临空会展业的竞合发展。临空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并存几个临空经济区是一个普通的区域经济现象。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广州和深圳都在最远仅相距百余公里的临空经济区内致力于发展会展业,其中深圳市正在宝安大空港经济区内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展馆(室内面积达50万平方米),广州市计划在花都区白云空港经济区内新建会展场馆。为了避免临空会展业的同质化竞争,未来三地的会展业发展应在区域层面上采取竞合策略(Copetition),开展“竞争性合作”(Competitive Cooperation)或“合作性竞争”(Cooperative Competition)。在开放市场、严格监管的情况下,鼓励在项目质量、商务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展开竞争,同时在项目运营、资金、人办资源、评估、行业协会等方面展开合作。一方面通过竞争做大粤港澳大湾区会展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分享市场增量,促进区域会展经济的良性发展。

 

中机院致力于各类自由贸易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一带一路”发展项目的研究、规划及招商运营。先后为满洲里、天竺、杨凌综合保税区进行规划;于北京新机场、武汉、张掖等地规划临空产业经济建设;于成都、菏泽、安宁等地规划陆港经济产业建设;为泰州、孝感、贵阳、霍尔果斯等地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产业(园区)经济建设的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