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以中央预算单位为例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以前分散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绩效管理、会计核算、决算编制等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人、财、物等信息汇集于一个系统,打破信息孤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预算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以中央预算单位为例,阐述了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旨在推动预算单位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水平,更好地落实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改革目标。


一、中央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思维跟不上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要求

一些中央预算单位领导对财务知识不了解,认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不相关。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后,几乎所有工作都由财务部门承担,预算管理的思路和措施难以在其他部门落实。规模小的单位财务人员少,很难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单位基础信息、人事信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等工作的经办人、审核人都是财务人员。事实上,预算编制应基于业财融合,由行政部门、人事部门、资产部门提供基础信息数据,单位所有部门参与、推进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各部门自行留下相关过程资料以佐证绩效指标的达成情况,共同做好绩效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预算管理一体化是科学化、精细化、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各个部门、岗位应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部共享,最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尚待完善

信息化时代,各种软件和系统应用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大量数据和记录工作过程,但处于建设和完善中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操作比较复杂。预算编制模块按照操作流程下载模板,填写好后如果批量导入数据失败,或者只能识别部分数据,系统不会提示失败原因,导致数据只能靠手工录入,批量导入形同虚设。第二,数据被更新覆盖后无法查询原始数据。二上预算阶段将二级项目细化后,再看一上预算资料,就会发现数据变成了二上预算数据,而不是原本一上预算的数据,这种数据被覆盖的问题也出现在预算调整调剂后。第三,系统反应速度慢,操作等待时间长;在挑选系统预置的要素时,备选项缓冲慢,模糊查询功能也不够便捷。第四,模块功能设置不合理。预算执行模块的支付明细查询功能无法实时更新数据,甚至次日更新都做不到;预算执行模块的国库集中支付功能可以通过来源去向查看实时数据,但不能导出数据,同在一个模块下这两个功能的应用结果存在差异。第五,系统问题解决不及时,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反馈给运维人员,往往几天得不到回复,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推进。


系统的不完善还导致工作量增加。因系统不稳定,需要先报送电子表格或在以前使用的旧系统做一遍预决算,再在一体化系统重新做一遍,不得不上个双保险;同时,上级单位也会下发很多表格,每张表格里有许多项目需要逐项核对;若系统完善运行稳定,上级单位可以随时提取这些数据,无须与下级单位反复确认。另外,上下级单位之间或系统内不同单位之间的对账业务也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完成,减少人工核对数据时产生的差错。


当前使用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更像预算编制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决算编制系统等组合而成的大拼盘,各个系统间的对接还没有完全打通,数据共享和模块间的逻辑审核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无法根据系统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预算管理的由人工操作向自动化转型。

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以中央预算单位为例

3.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对金额的精确度要求不一致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前,预、决算对金额的精确度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就已经存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后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在预算编制环节,二级项目细化的预算信息、新增资产配置等模块的单价以元为单位,但合计金额以万元为单位且小数点后要求保留两位;多条明细相加四舍五入后,合计金额与实际金额就会出现偏差。例如,办公设备A预算1350元,办公设备B预算2500元,办公设备C预算1880元,计划各采购一台,合计金额5730元,四舍五入后是0.57万元;配置新增资产时,办公设备A是0.14万元,办公设备B是0.25万元,办公设备C是0.19万元,合计0.58万元。这样,预算购置办公设备是0.57万元,新增资产办公设备购置却是0.58万元,系统内两个数据不一致无法就无法保存。另外,住房改革预算的人员明细表取数,一般是从人员基础信息中有关住房改革的工资项提取相关数据,人员工资项都是以元为单位,但所有人员工资合并后四舍五入以万元为单位,也会造成数据的偏差,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预算最终是以万元为单位汇总的,预算的调整调剂也只能以万元为单位进行调整调剂,一些政府采购预算,最终的中标价格通常低于预算,就造成了少量结转结余资金无法调剂的问题。如每台电脑的预算5000元,在预算模块和预算调整调剂模块都是0.5万元,实际中标价格4950元、预算执行4950元,4950元在预算调整调剂模块的四舍五入也是0.5万元,但多出的50元不足0.01万,无法进行预算调整调剂,会产生50元的结转结余资金。


在决算环节,决算都是以元为单位编制报表,但决算报表中的年初预算以万元为单位,假如上年结转结余是31354.56元,在预算中的数据是3.14万元,决算报表中的数据是31400元,预算和决算的两个数据都不是准确的,会影响后期整个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但如果预算以元为单位填报数据,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精确性。


4.预算单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的时间不长,预算单位在系统的使用上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时间熟悉新系统的操作、适应业务流程的改变。系统的上线必然会改变原来的业务流程,但一些新流程在预算单位的管理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可能与管理制度相悖,这就要求预算单位重新梳理、调整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5.预算编制人员专业性不强

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是规划、项目评审、项目入库、编制预算。在细化二级项目预算编制时,有项目基础信息、测算信息、分年支出计划、经济分类、新增资产配置、政府采购计划及年度绩效目标等模块,要求预算编制人员提前整体谋划;但业务人员懂业务不懂财务,并不能准确区分这些预算内容要素,而财务人员懂财务不懂业务,对业务人员的具体需求难以深入了解。如业务人员提交的参赛费用预算,费用的部门支出经济分类是差旅费还是包括报名费等其他的费用,提交预算的业务人员对支出应有大致的经济分类,不可将同一事项中涉及不同经济分类的预算混合;预算编制人员也要对有疑问的预算明细与业务人员沟通,了解其真实需求,准确编制预算。


二、关于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水平的思考

1.转变思维,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预算单位领导层要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前谋事,科学、准确编制预算,改变先有钱再谋事的思维,做好中长期规划,结合现有人员、资源、资产,按照过紧日子的要求合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到无预算不执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涉及方方面面,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要将相关职责、分工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真正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要求,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的职责,做到分工科学、责任可查。


2.确保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更加便捷

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运维团队应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设计人员也应该主动调研,不仅要了解预算单位当前的需求,也要满足预算单位的潜在需求,不断提高系统的便捷度,确保系统的应用能帮助预算单位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能高效、便捷地获取有价值的数据。


3.统一预算金额的精确度

针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对金额精确度要求不一致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解决思路是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原始金额数据录入的单位统一设置为元,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避免后期数据调整;在数据汇总、展示阶段,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种选择,在不需要精确到以元为单位的使用场景切换为以万元为单位显示,但系统内底层数据都是精确到元,万元为单位只是一种显示方式。这种解决方案对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来说不难实现,也避免了四舍五入带来的各种偏差,还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金额精确度的不同需求。


4.及时更新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一体化改革对预算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规定,预算单位应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要求,及时将新的操作规范、标准融入预算单位的规章制度,确保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推广、应用有制度保障。


5.提升人员的业务水平,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基础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对财务、人事、资产管理、采购和业务部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源于预算单位的各个部门,基础数据的质量决定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业务人员要了解一些财务知识,财务人员也要了解一些业务知识,唯有如此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各方才能充分沟通、科学测算经费需求、设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才能注意开支范围、减少执行偏差、按计划完成项目绩效。因此,预算单位要加强财务、人事、资产管理、采购、业务人员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培训,增强全员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理念,梳理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内在逻辑,提升预算编制能力,打通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强化预算约束,促进单位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三、结语

当前,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也有可以提升和改进的空间。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对预算单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预算单位要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将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的闭环管理和预算数据的共享共用,为预算单位的管理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李娴娴)




上一篇:我国猕猴桃产业现状及猕猴桃产业发展4大优势

下一篇: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产业经营四种典型模式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