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猕猴桃产业现状及猕猴桃产业发展4大优势

至2024年中国猕猴桃结果面积已达20万hm2,年产量380 余万 t,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乡村经济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一、我国猕猴桃产业现状

1.1 种植面积和产量

根据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统计,至2024年8月止,全国种植总面积29.2万hm2,其中结果面积约19.9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68%。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陕西省(7.3万hm2),其次是四川省(5万hm2)、贵州省(4.3万hm2),紧接着是湖南省(2.4万hm2)、江西省(2万hm2);其中超过2万hm2种植面积的县有2个,分别是陕西省的周至县(2.9万hm2)和眉县(2万hm2);总种植面积累计超过0.7万hm2的省份有10个(图5)。从全国产量看,2023年累计382.6t(包括各地观光采摘或果园直销量和各类市场交易量,因此比FAO数据多),其中陕西省产量最高(130t),年产量超过20t的省份有6个(图1)。

2024 年9月统计的各省猕猴桃2023年种植面积和年产量

图1 2024 年9月统计的各省猕猴桃2023年种植面积和年产量


1.2 主栽品种

我国栽培种类主要是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其他少数类型包括毛花猕猴桃、山梨猕猴桃,以及大籽猕猴桃和对萼猕猴桃等砧木类型的品种。按果肉颜色统计,目前种植面积超过3万hm2的品种主要是中熟美味绿肉徐香和早熟中华红肉红阳,在2~3万hm2间的品种主要是早熟美味绿肉翠香和早熟中华红肉东红,在1~2万hm2间的品种主要是中晚熟美味绿肉贵长、米良1号、海沃德等,及中晚熟中华黄肉金桃、金艳等,在0.5~1万hm2的品种有中晚熟美味绿肉瑞玉[23]、金魁、秦美,和中熟中华绿肉翠玉、早中熟中华红心金红1号等[24]。软枣猕猴桃是2010年以后开始大量发展的新类型,品种多样化明显,目前主要有魁绿、龙城2号、长江1号、丰绿等系列品种。所有登记的食用品种果肉颜色主要是绿肉、黄肉、红心(内果皮红肉),也有部分是绿肉与黄肉间的过渡类型。现有品种成熟期多样,在武汉国家种质资源圃各品种的采收期从每年的7月下旬开始至11月初结束,累计4个多月,中华/美味猕猴桃品种采后在冷库累计可贮藏5~6个月,市场上实现了全年10~11个月的果品供应。砧木品种主要是近十年发展较快,特别是自湖南湘西地区民间水杨桃砧木的自发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各研究单位对抗逆砧木的深入研究,所谓水杨桃砧木早期包括6~7个猕猴桃属种类,经过10余年运用和研究,目前仅包括对萼猕猴桃和大籽猕猴桃[25],以对萼猕猴桃中的品系居多,出现了很多抗逆砧木品种,如中科猕砧1号、中科猕砧2号,而不再是多个种类统称。新型砧木虽然推广有些盲目,但短期内解决了土壤粘重或地势低洼带来的根腐病严重而死树问题,长远来看仍需要系统评估砧木对接穗品种产量、品质影响和产业化所需技术的需求。


1.3 种植区域

随着品种的多样化及温室大棚种植的推广,我国猕猴桃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张,根据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查阅到的猕猴桃相关标准,发现猕猴桃鲜果生产相关的地方/团体/企业标准涉及到全国26个省,主要是向西南山区和北方发展。其中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主要是陕西关中平原以南的大片区域,而陕西关中平原以北的河北、天津及山东等省的小气候区域也有种植。根据我国区域划分,发展区域可分成五大产区:(1)西北及华北产区,包括陕西、甘肃、河北、天津、山西等省,主要以陕西的周至、眉县两大产区向周边扩展,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产区,以美味猕猴桃品种为主,占80%以上;(2)西南产区,包括四川、贵州、重庆、云南、西藏及陕西南部等南方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第二大猕猴桃产区,该产区主要以中华猕猴桃红、黄肉类型品种为主,约占60%以上,少量美味猕猴桃品种;(3)华中产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是我国第三大猕猴桃产区,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品种均有;(4)华东产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山东、上海等省/市,以中华猕猴桃品种类型居多;(5)华南产区,主要指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北部地区,品种以中华猕猴桃类型为主。另外软枣猕猴桃等可食用的净果组类品种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主,北京、河北、天津、山东、陕西等靠北区域都有种植,在其他中华/美味猕猴桃产区也有零星软枣猕猴桃栽培。


1.4 果品进出口情况

从FAO 2021年数据和中国海关2022—2023年1—9月数据看,我国已成为猕猴桃重要的进口大国,每年的进口量持续增加,但出口量占比极小(图6)。2022年进口量比2021年降低了8.0%;但2023 年的1—9月比2022年的1—9月同比增加了7.7%。相应的进口额也在持续增加,2022年的进口价格比2021年的增加了18.8%,达到了4180美元·t-1,而2022年出口价格比2021年的下降了5.0%。

我国2019年至2023年9月猕猴桃进出口量及进出口额比较

2019—2020 年数据来源于FAO网站,2021—202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图2 我国2019年至2023年9月猕猴桃进出口量及进出口额比较


另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提供的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主要从新西兰、意大利、智利、希腊等国进口猕猴桃,2022年从新西兰的进口量占我国总进口量的91.0%,其次是意大利,占5.9%,而从智利和希腊的进口量极少。中国大陆的出口量极小,2022年的出口量占当年总产量的0.5%,其来源主要是本土生产;与2021年相比,2022年出口量降低了10.6%。2019 年以来出口价格均不到当年进口价格的一半,这可能与出口的品种、出口后的用途、出口国家的购买力有关系(图2)。


2023 年,我国产品主要出口到海外19个国家或地区,超过100 t的国家或地区有16个,主要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吉尔吉斯斯垣、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阿联酋、尼泊尔、蒙古、中国澳门,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 t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3个国家累计占到总出口量的64.0%。


二、我国发展猕猴桃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中国作为猕猴桃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猕猴桃资源。全世界已知的猕猴桃属植物共有54个种、21个变种,总计75个分类单元,其中73个分布于中国。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猕猴桃种质资源的零星调查与收集,70年代开始系统化资源普查,40余年来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成功育成了75个中华猕猴桃品种(系)、53个美味猕猴桃品种(系)、16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系)和4个毛花猕猴桃品种(系)。这些品种资源是我国产业快速发展的种业基础,也是下一步培育更超强品种的珍稀本底。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自1978年全国资源普查开始,中国陆续在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河南、云南、贵州等省建立了猕猴桃资源圃,特别是2010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获批共建的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已成为我国保存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核心。至2022年,该资源圃已收集并保存了猕猴桃属植物中的63个种下分类单位、150余个国内外优良品种/系,涵盖中华、美味、软枣和毛花等系列品种。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四川自然资源研究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也建立了区域性猕猴桃资源库;目前湖北、湖南、贵州、广西、江西等省仍保留有省级种质资源圃,形成了国家+省级种质资源圃保育体系,这些资源圃的建立为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种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生态环境优势

中国生态环境多样,为猕猴桃的自然分布、生长及产业化种植提供了独特的优势。猕猴桃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南起赤道,北至寒温带(北纬50°)的亚洲东部地区,其中以我国山区沟谷的广阔区域为主要分布地带。这些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小气候条件,造就了猕猴桃的资源丰富度和生长适应性。例如,陕西周至和眉县的气候四季分明、土壤深厚,春季温暖适合猕猴桃的萌芽和开花,夏季阳光充足促进果实的快速发育,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使其成为了世界绿肉猕猴桃主产区。而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无霜期较长,特别适合红肉猕猴桃的生长。


  2.3 科技优势

我国的猕猴桃科研在短短四十余年内取得了比肩世界的成就,我国不仅摸清了猕猴桃属植物资源本底情况,利用孢粉学、细胞学、传统育种学、分子遗传学等手段,建立了分类、鉴定、评价和发掘利用的完整体系;同时利用短短20余年时间完成了中华猕猴桃的栽培驯化。此外,猕猴桃的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科学家先后完成了红阳、东红等20余个猕猴桃的基因组测序,构建了猕猴桃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并获得了多个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建立了猕猴桃属植物的进化及杂交渐渗物种谱系模型。特别是近年来(2018—202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西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猕猴桃种质资源、植物保护、采后保鲜及深加工等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4 品种和产业技术创新优势

中国在猕猴桃育种和产业技术上的创新不断推进,支撑了近20年我国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育种手段从早期的野生选优、实生选种,发展到如今的种间种内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化学诱变以及基因编辑育种技术。至2024年7月为止,我国已审定、鉴定的品种138个,授权保护的品种145个,其中有24个品种既审定又获得品种权证书,因此至今累计登记的培育品种有259个[1,4,26]。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猕猴桃育种目标逐步朝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育种方向以优质多抗为主要目标,培育风味、熟期、形态多样化的品种,同时实现功能性品种的研发,培育富营养如高淀粉、高维生素C、高钾等特色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培育雌雄同花品种,是未来育种的长期方向。


中国猕猴桃产业经过40余年的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生产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近十年,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猕猴桃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我国猕猴桃生产技术涵盖了建园规划、树体管理、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指标与标准、采后保鲜和果品分选等各个环节,并形成了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据统计,全国已制定猕猴桃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共计279项,覆盖了种质资源(10项)、苗木(26项)、种植(123 项)、植保(32项)、采收与采后(76项)、深加工(10项)、测试(2项)[27]等猕猴桃全产业链。同样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工栽培驯化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就一直专注于猕猴桃的栽培技术研发,由早期的学习新西兰技术到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特点自主研发技术,发表了大量的栽培、植保、采后等方面的大量论文,笔者于去年统计了近二十年(2003—2023年3月)园艺领域的CNKI论文有592篇,植保领域有287篇,采收及采后保鲜领域363篇,推动了我国猕猴桃全产业链上生产水平的提升。(作者:李大卫,黄文俊,钟彩虹)





上一篇: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问题及"十五五”发展建议

下一篇: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以中央预算单位为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