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产业经营四种典型模式

基于N市乡村产业经营优秀案例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和适配条件。乡村产业经营主要存在项目招引型、业主带动型、党建引领型和资源改造型四种典型模式。


N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9个县(市、区)中有7个贫困县(市、区)。党的十九大以来,N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N市2016年脱贫2个县、2017年脱贫3个县,2018 年脱贫2个县,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对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宜的产业经营路径至关重要。研究基于对比N市乡村振兴取得较大成果的村落的产业经营路径,实地走访村落了解发展情况,采用访谈法与当地党政人员和村民进行沟通,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分析结论。在选取典型案例的过程中主要结合以下标准选择:①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村落近年来在全省乃至全国层面获得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荣誉和奖励。②案例信息的完备性。案例村落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以便于公开搜集案例信息和核实村落的代表性。③案例的差异性。不同案例间在乡村产业经营思路上应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若产业经营思路大量重复,则转向新的样本,直至不再出现新的数据类型。基于N市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给出的示范村信息,按照上述准则逐步筛选,最终选出4个典型村落作为深度调研和分析的案例样本。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产业经营四种典型模式

一、S村的项目招引型产业经营模式

N市S村距县城7公里,辖11个社,有320户1138人,是2019年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S村结合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打造生态三循环——风循环、水循环、空气循环。环抱地形带动空气交换,实现风与空气双循环。考虑到当地气候有利于水蒸气形成,S村将湖泊树林进行特殊处理并修建蓄水池,形成雨循环,利用山水进行灌溉。2014年政府组织修建新村道路和产业路12.5公里,整治河道3.6公里,新农村建设实现“路网、田网、渠网、电网”四网配套要求,全村完成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教育、健身、活动室等公共生活设施。S村处于县城与高速枢纽位置,毗邻国道G212,距离客运站7公里路程,区位条件优越。该村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新村建设、农业农村改革等发展思路为主。2010年起,N市政府通过招引项目入驻,推动政府、企业和村社共同开展村庄建设,实施有机循环农业为引领、农旅融合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农民致富为目标的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循环、旅游观光、院落改造、资源激活“四重奏”。


S村土地肥沃、无极端气候,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优良自然条件。为更好地推动村内发展,S村对外引入了特色有机农产品,推动业主专业化、规模化经营。2009年S村4 000余亩土地实行土地流转,由村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农民通过集体经济入股企业和土地收租等方式赚取收益。2010年N市政府以S村为基点实施招商引资,致力打造“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引进“台湾有机生态农业”项目,培育万株樱花林、千亩玫瑰园、百亩特色水产、多种台湾特色果蔬,多种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实现年销售额2 795万。2014年引进知名农牧企业茂源产业,依托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种植培养经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农牧公司滴灌、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生产管理,打造纯天然绿色有机产品。同时,通过聘用当地村民积极推广产品,将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


S村围绕特色有机农业名片,打造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带。S村以台湾万株樱花林、千亩玫瑰园特色为基础,打造“日月钓鱼潭”“八卦花海”“特色民居”等特色景点。2014年4月引入香港长盛集团打造乡间别院式度假酒店——田园印象酒店,设有住宿套房、特色餐饮、茶坊、会议、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设备,聘用当地村民为服务人员,在解决该村闲置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围绕特色景点,结合旅游酒店、农家客栈、休闲茶坊等配套设施,该村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0万余人次,人均纯收入增加超过2 000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40人,带动105户农民就业。


二、Y村的业主带动型产业经营模式

Y村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在近郊村落中Y村最早通公交车,最先用上天然气,最快接通自来水。该村距离县城6.7公里,务农经商均较为方便。2018年,Y村所在乡镇制定“一区四带”的农业发展规划,而Y村正处于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中心。该村按照乡村振兴要求,组织多方协商洽谈,成功引进优质农业企业,推动村企协同发展。


Y村属川北浅丘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蔬生长,更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为响应N市建设“中国晚熟柑橘之乡”的号召,Y村充分把握“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大好时机,大胆创新发展。Y村以“有机农业+生态底色”产业融合的方式实施纵向发展,采取“龙头带动+专合服务+农户”的合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导向,打造有机晚熟柑橘示范村,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其中,Y村引进天马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作为柑橘园区经营的排头兵,利用公司柑橘种植、技术研发和培训推广的经验优势,为Y村打造了占地984亩的有机柑橘示范基地,吸纳培训当地村民180人,并在2020年获得了有机认证。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科技为生产力,采用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规划,坚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园区标准化、专业品牌化、农旅结合多元化,努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该村还积极利用政策优势提升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政府支持的农业园区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安装水肥一体化管网3500亩,修建产业路和机耕道48公里,新建容量600吨的冷链物流基地1400平方米,新建有机肥堆肥棚1500平方米,有机肥发酵棚1000平方米,实现产、加、储、运、销一体化,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及技术研发推广等有机结合,采取基地直销、高端配送、农超对接、订单定向等进入市场。


通过业主公司与村民合作,Y村原有的1000多亩撂荒地被充分利用起来,村民可获得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年底分红三项收入,本村劳动力流失情况也大有好转。通过“龙头带动+专合服务+农户”的多方参与、合作有序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该村产业提档升级。依托业主带动的多方联动管理,Y村已培养技术骨干30余人,带动300余户、1000余名农户就近务工,人均增收超1000元。


三、T村的党建引领型产业经营模式

N市T村属典型的丘陵山地农业村,耕地面积823亩,全村辖7个社,距离县城23公里。曾经的T村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撂荒、三分之一的村社道路不通、二分之一的村民外出务工,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1.1%。近年来,该村以强化基层党建为引领,巧妙地将党支部、生产合作社、农户结合起来,成功探索出属于T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早在2011年,T村党支部就开展了村内的宜居建设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村民的交通以及用水用电问题。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村内大量劳动力仍选择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村内几百亩耕地撂荒。T村地处丘陵,交通不便,且自身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特色产业,在对外引资方面存在着巨大阻力。村党支部仔细分析了内外因素,决定充分发挥党支部建设引领作用,通过建设集体经济统筹推进全村发展。为了更好集合与利用村内有限的资金与技术,村内党支部率先筹集20万元资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向村民宣传入股。此外,村内党支部还组织新建产业路、蓄水池和提灌站,将两百多亩撂荒地整治成果园。T村干部通过一系列举措向当地村民展现党支部脱贫攻坚决心的同时,也为T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针对合作社成立初期资金不足且外商引资困难的情况,村党支部通过五种方式筹集资金:一是村民前三年可以把自己被合作社合并租赁的土地租金进行入股。二是农民前三年能将自己在合作社组织劳作取得的报酬进行入股。三是邀请外出务工乡友进行投资入股。四是村委会用土地经营权的贷款入股发展产业。五是积极争取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补助支持。通过T村党支部一系列举措,T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流转全村土地620亩,筹集股金470万元,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前期土地不集中、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同时全村200多户村民也成了合作社的“股民”。


在经营业务选择时,T村党支部经过充分调研后,确定了实施农旅融合的基本思路。在大力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香桃、晚熟柑桔等产业的基础上,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组织开发了赏花、采果、游园等民宿经济,组织村民修建休闲度假山庄服务本地康养和文旅需求。在合作社日常管理活动中,T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利用本土人才解决本土问题。果树管理由村党支部派出干部学技术,再将自身学习的经验传授给基层群众,遇到特殊技术瓶颈再请农业局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有效节约了学习成本。在休闲山庄修建与运营上,党支部积极召集返乡工友作为山庄员工。返乡工友将其在外务工时学到的建筑知识、服务经验、管理经验带回村里可以更好地帮助山庄建设与维护。在果蔬销售时选择直销N市本地以降低运输半径和物流成本。在合作社分红时,坚持村级财务公开透明,收入支出公示确保真实。在列明收入支出后,剩下的资金直接按股份每年定期分红。在红利分配上村党支部确保分红应分尽分,不再留置管理费、风险金等留存资金,确保让村民获得尽可能多的合作社红利。T村充分结合了自身实际,积极发挥村党支部党建引领的作用,由党支部整合村内有限资金技术,在没有优厚的自然资源以及未对外引入龙头企业的情况下,依靠村内党支部党建引领成功实现了由“三无村”到乡村振兴“领头雁”的蜕变。2022年,T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6万元,高于全县水平的30%,人均增收超2 500元,实现22户50位组织成员就业。


四、C村的资源改造型产业经营模式

地处N市南部中型水库淹没区的C村,距离当地县城40公里,是典型的贫困村。当地的产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且平原面积小不利于规模化种植,农产品的对外运输销售也面临远距离运输的障碍。就自然资源而言,C村相比周边村落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C村位于当地著名湖泊八尔湖的西北角,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多样,尤其以八仙文化、农耕文化最具特色。C村在考察本村基础条件之上着重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改造型产业经营模式,将“特色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收益来源。C村以纯阳洞为载体,挖掘“八仙文化”内涵。在纯阳洞周边打造湿地公园、四季花海,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打造仿古乡村民宿。沿八尔湖畔建设4.5米宽的骑游道4.6公里,水上栈道1.2公里,形成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通过整合当地村民撂荒地,进行旅游项目的深度建设与开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C村先后引进了两个旅游资源改造项目。一是依托八尔湖修建的大型水上游乐园并在周边为当地村民合理规划铺设摊点,充分利用优厚的自然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水上娱乐项目。如此一来,C村在维护生态红线的基础上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二是引入民宿修缮项目,帮助完善C村的民宿、民居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宿,推进娱乐休闲与民俗体验的有效互动。C村因地制宜依托优渥的自然资源,依靠正确的政治导向,将原本的落后、贫瘠的农业种植转型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和商旅融合路径,实现了全村脱贫致富。依托村落资源改造,C村建成乡村旅游特色景点10余个,发展农家乐和民俗客栈3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村民就近就业126人,人均增收超2 000元。(作者:杜华勇,何佳珈,杨胜美)




上一篇: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以中央预算单位为例

下一篇:N市乡村产业经营典型模式比较:项目招引型、业主带动型、党建引领型和资源改造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