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也从无到有迅速崛起。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4]。” 可见,我国鼓励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业态。
本文选取苏州,泰州,徐州三个城市作为典型代表,聚焦于江苏省不同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助力生态农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1. 苏州市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背景及现状
(1)发展背景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腹地,位于太湖之滨。自吴王建都,其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长三角经济圈中极为稀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资源。其充分发挥环太湖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全市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20 世纪90年代后,苏州顺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紧跟浦东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脚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贸,带动了区域制造业的升级,帮助苏州快速成为经济、工业大市,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苏南以县为单位已全部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成为我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多、发展质量最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活力最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正逐步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初步形态。
(2)发展现状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在农业研发和生产环节,虽然苏州市农业生产面积不大,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高,农业研发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近年来,苏州市逐渐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模式,扩大生态农业面积,提升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6]。为保证农产品质量,苏州市还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农民提供示范和指导。在品牌环节,苏州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支撑,提升农业智能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自2020 年苏州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智慧农业试点城市起,苏州紧抓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机遇,打造培育智慧农业创新主体,促进信息化智能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苏州市在创建各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成就。在体验、消费、服务环节,苏州市充分利用自身特点,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打造苏州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延长产业链,促进游客消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由此可知,苏州市农业全产业链已初具雏形规模,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支撑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更加完整完备的农业全产业链。
图1 近五年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标
如图1所示,2017—2021年苏州市的数字产业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都较前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而数字产业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作为研究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可以明显看出苏州市的数字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在产业数字化与互联网发展上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2. 泰州市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背景及现状
(1)发展背景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启北承南,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作为我国不可或缺的淡水产品,蔬菜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泰州向来被冠以“鱼米之乡”的美称。泰州市大力打造生态名城的城市名片,坚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改变生态格局,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以借此闯出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新发展之路,用满城青绿绘上泰州市人民幸福的底色。
泰州市是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之一,自2017 年申报获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稳步提升。为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泰州市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划拨专款来给予最大支持。近几年来,通过依托高新技术、改善农业种植和生产条件、完善产业经营与管理,泰州市农业得以长足发展。以长三角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为依托,泰州农业及时调整定位,在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无公害生产,绿色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2)发展现状
近年来,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并依托国家、省、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推动泰州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蝶变。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系统平台搭建、示范辐射带动等一系列举措,促进数字农业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全市提档升级2个国家级、8 个省级、7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市级及以上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93家。同时,泰州市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农民提供示范和指导,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2022年底智慧农作管理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完成。该项目总面积1500亩,其中核心区域200亩,建有5G信源以及苗情、虫情、作物长势等33套田间智能化监测设备,借助集数据分析、应用和指挥决策为一体的5G+智慧作物管理大数据平台,可实现粮食种植“耕、种、管、收”无人农机全流程作业。此外,泰州市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型媒体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截至目前,全市现有15个淘宝镇、30个淘宝村,农村网上营销主体14951个,网店23399个,全市涉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50.73 亿元。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泰州市还积极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在乡村产业上强优势。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足、做活、做精“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2+N”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目前,泰州市培育优质粮油、特色水产2条五百亿级优势农业产业链,规模畜禽、健康食品、绿色果蔬3条超两百亿级重点农业全产业链,休闲农业1条超百亿级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1200亿元,育成15 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泰州特色的泰粮、泰畜、泰禽、泰渔和泰菜等新品种,农产品网络年销售达130亿元。
图2 近五年泰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标
由图2可知,近几年泰州市不断引导和支持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经济总量方面,泰州市的数字产业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同时,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泰州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渠道,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数字经济产业链上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3. 徐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全产业链背景及现状
(1)发展背景
徐州位于江苏省之西北,长江三角洲之北臂,华北平原之东南,京沪、陇海铁路交聚于此,京杭大运河依城而过贯穿整个徐州。其公路交通发达,东临海滨,西连兰新,南达沪宁,北至京津,是我国关键的水陆交通纽带和南北、东西经济交流的重要“十字枢纽”。
徐州市聚焦农业高质高效,全链条提升产业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作为江苏农业大市,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徐州以13.4%的耕地,产出了占全省13.9%的粮食,多项农业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徐州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0多家,51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主导产业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2)发展现状
近年来,徐州市生态农业不断蓬勃发展。其引进和应用无人机、智能农机械、遥感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了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示范县的建设。在2021年徐州市多县入选了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与此同时,徐州市拥有一系列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园区,致力于研究新型的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模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到2022年时,徐州市农产品种植生产的综合机械化率已经提升至85.8%、高于江苏省制定的目标,迅速基本完成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而且徐州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建设农村信息化系统,加大物联网技术在村庄的应用,从而推进农村现代化。同年,徐州市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众多的省级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成果示范项目,水肥一体化示范点和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此外,徐州市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其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国家重点链、省重点链、地方特色链,在现代农业“483”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总体目标和时间节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以优质稻麦、规模生猪、高效蔬果等重点产业和大蒜、银杏、牛蒡、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一批跨县域全产业链重点链、一批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这些举措推动了徐州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建设的先行区、样板区。同时徐州市还加强涉及农业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当中实践,从而培养更多复合型农业人才推动了新技术和新发明的研发,相互合作并教育复合型的农业人才。通过这种使产业和教育相融合,让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合作,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发展,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人才支持。
图3 近五年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状况
由图3可知,徐州市的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式增长,由原来的发展缓慢转向高速增长,而互联网用户的数量的增长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多更大的市场,随着互联网数量的增加,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作者:胡欣怡 吴志强 房苏豫 张洁 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