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渭南市华州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初探

自中央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 全国广泛推进乡村振兴的相关具体工作。文章的研究成果建立在渭南市华州区多个村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实际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归纳和总结, 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公共空间整治的相关整治措施和实例研究, 供相关城乡设计人员和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1 背景研究
1.1 渭南市人居环境整治目标
2017年10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 国务院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对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意义重大。行动方案提出近三年的核心目标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 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渭南市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 除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外, 还要求初步建成省级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 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 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 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开展田园建筑示范, 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完善、见山望水有乡愁的传统特色民居示范点。
1.2 华州区人居环境整治内容
华州区人居环境整治内容框架, 着重在两个方面:基础治理与村容村貌提升。其中, 基础治理包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部分内容;村容村貌提升包含:乡村道路建设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农村建筑风貌提升、传统村落民居保护、提升田园风光品质、推进村庄绿化、完善公共照明设施等。
1.3 公共空间整治的意义
公共空间整治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 其整治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 公共空间整治有利于完善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如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例如:送戏下乡、一元剧场等) 、举办特色节庆 (例如:皮影艺术节、郑桓公文化节、郭子仪文化节、毛氏文化节等) 以及建设文艺惠民工程 (例如:戏楼、戏台、体育设施等) 的建设实施, 可丰富村庄群众的精神生活。
其次, 公共空间整治有利于满足乡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和社会体育活动, 可进一步培养村庄群众的健康观念和良好生活习惯。
最后, 公共空间作为村庄文化展示和宣传的核心场所, 其整治有利于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土文化。公共空间整治的同时, 深入挖掘优秀的乡土文化, 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优势。
 
2 华州区乡村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通过对华州区高塘镇若干村庄的调研与分析, 得出大部分村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为村委会活动场地, 其场地以硬质空间为主, 设置或不设置休闲健身设施。
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日常活动、交往的重要物质空间场所和精神文化场所, 是乡愁感知的要素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村庄人口外溢, 乡村公共空间日渐衰败, 普遍存在有公共空间形式单一、现状利用率低、文化活动空间缺乏、设施残缺不全、景观效果缺乏、建设水平落后等问题。
 
3 华州区乡村公共空间整治策略
3.1 整治内容与框架
华州区乡村公共空间整治的内容框架, 基于空间构成和内容要素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通过调研分析、案例借鉴、总结归纳, 最终形成。
乡村公共空间按照空间类型划分为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宅前空间、巷道空间、闲置空间五大类。每类公共空间内容元素的整治, 主要通过场地铺装、形象标识、配套设施、景观绿化等元素进行相应的引导。
3.2 整治目标与原则
乡村公共空间整治是在对现状充分调研、对村民诉求和乡村发展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类公共空间提出具体的导引内容。本文对华州区多个村庄若干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和整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以寻求在空间层面上适用于华州区乡村公共空间整治的模式与方法。
乡村公共空间整治应遵从传承文化为灵魂、尊重场地为根本、环境优化提升为重点的整治原则。通过文化元素的提炼、景观环境的整理、建筑立面的美化、乡村家具的设计等途径, 应用简单可行的整治方式, 合理利用乡土材料即可满足村民日常休闲的功能需求, 达到乡土、自然、舒适、亲切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愁空间体验, 同时可控制建设成本。
3.2.1 村口空间
乡村入口是整个村庄空间序列的起点, 是重要的交通节点, 具备形象标识、文化宣传、交通引导等重要功能。村口空间整治引导时应注意把握空间尺度和乡土风貌。
通过乡村实地调研和分析, 根据村庄入口与道路的关系将村口空间划分为直入式村口和广场式村口。直入式村口空间指道路直接进入乡村内部的村口形式, 广场式村口空间指村庄入口与休闲广场融为一体, 既具备形象标识功能, 又具备休闲娱乐功能。
以直入式村庄入口为例, 进行村口空间整治说明。该类村庄入口分布较为广泛, 村口空间开敞, 但缺乏一定入口标识, 景观环境不佳。因该类入口空间无需设置广场、停车场等集散停留空间, 因此重点关注村口景观环境构建。首先, 设置醒目特色的入口标志, 结合当地建筑元素树立特色鲜明的标识牌。其次, 整理现状景观环境, 设置景观小品, 就地取材, 结合绿化, 丰富入村景观环境;提升道路景观, 辅助种植本地常见、错季开放的花卉植物。最后, 塑造和谐的背景环境, 入口空间的建筑墙面治理可再用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改造, 同时可结合当地风俗文化, 如皮影、碗碗腔等在墙面制作宣传画。
3.2.2 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村民日常活动的场地和集聚地。华州区大多村庄广场空间结合村委会设置, 配置一定的健身器材, 但建造手法过于城市化, 硬质过多, 且缺乏文化内涵, 景观效果不佳。
在进行广场空间整治时注重把握好其功能需求, 根据周围环境要素确定尺度和风格, 补充广场功能, 丰富景观效果, 增强文化体验。在对硬质铺装较多, 空间较为空旷的广场整治时, 增加戏台、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文化与活动设施, 完善环卫与照明设施, 硬质铺地与软质铺装相结合, 丰富景观绿化。
以高塘镇堡里村村委会广场整体提升为例。现状村委会前为活动广场, 一侧为小游园, 广场硬质铺装过多, 缺乏文化和休闲设施。改造时优化村委会功能, 新建戏台一处, 采用砖木结构, 以满足村民日常及节日所需;增加健身、休闲设施, 对村委会场地进行合理的分区优化, 设置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 形成小型的健身活动空间;部分硬化场地改造, 采用卵石铺装, 增强透水性;优化场地景观, 增加观赏性树种;完善基础设施, 增加垃圾箱, 修缮道路排水盖板。改造整治方式如图1所示。
3.2.3 宅前空间
宅前空间是村民茶余饭后闲聊、劳作归来休息等日常交往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乡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华州区若干村庄调查, 乡村宅前空间现状可以分为完全水泥硬化、部分硬化部分土质、全部土质等情况。部分宅前空间堆放杂物, 实用性和景观性缺乏, 影响村庄整体景观风貌。
部门住宅建筑门头 (门房) 与道路之间有一定入户空间, 是直接进入关系, 入户空间面积较大。整治时可将观赏性、经济性、娱乐性功能相互结合, 充分尊重村民自主意愿, 根据其需求和生活习惯进行构建;在现状整理的基础上, 功能划分上除入户空间外两侧可全为蔬菜种植, 或一侧为蔬菜种植, 另一侧为休闲空间, 设置休闲设施;细节控制上, 边界选用卵石自然堆砌, 或青砖围合、或采用木质栅栏进行空间围合, 形成美观的宅院空间边界;两侧或单侧菜园可以种植本地蔬菜, 亦可以景观造景为主, 选择当地适生植物, 合理进行小乔木—花灌木—花卉搭配;入口铺地才采用卵石拼花, 亦可选择皮影剪影或吉祥语;休闲设施可采用石桌石椅, 或木质桌椅。
3.2.4 巷道空间
乡村内巷道空间一般较小, 但也是村民闲暇之余的活动场所。通过对华州区若干村庄调查, 乡村巷道空间由三种情况, 即巷道一侧空间较大, 成为日常村民休闲空间;巷道两侧空间较小, 有狭长巷道空间;巷道与建筑基本连接。但巷道空间内路面、环境现状和景观风貌较差, 且缺乏基础设施, 空间体验不佳。
巷道空间整治时首先考虑其空间尺度, 不宜设置与空间尺度不符合的建构筑物。其次, 应注重建筑墙面的美化和优化, 墙面主体采用淡粉色或刷白处理, 也可加入文化元素或风景画等进行墙面美化, 下部墙裙采用灰色仿砖纹真石漆处理, 屋顶和围墙用青砖坡屋顶;巷道内部分住宅入口与巷道为垂直关系, 存在一定的宅前空间的, 可参考上文宅前空间整治方式。最后, 优化路面、完善设施, 清理路面垃圾, 修整损坏路面丰富道路景观环境, 如碎石、条石、卵石、青砖等;可将菜园与道路临近一侧种植当地适宜花卉和观赏灌木, 同时增加道路设施如路灯、排水渠、垃圾箱等。
 
 
图2 闲置空间改造案例 (高塘镇胡磊村闲置空间改造效果图)
 
3.2.5 闲置空间
村庄中部分闲置地或为平整闲置, 或为村民堆放杂物之用, 结合现状位置和现场状况, 与村民沟通可将其置换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娱乐小空间。
以高塘镇胡磊村东部一处闲置地改造为例。现状较为平整, 有部分电线杆和乔木。改造时首先对场地进行置换, 硬化部分场地, 进行硬质休闲和软质绿化场地的区分。其次, 对背景墙面进行美化, 修复现状破败的墙面, 统一粉刷成白色或加装素土保护涂料, 墙面上可绘画一处剪影塑造文化景墙。再次, 进行绿化景观的塑造, 对场地内现状长势良好的树种予以保留, 通过植物的高低搭配, 用竹子围合形成对现状杂乱电线杆进行景观绿化遮挡。最后, 对周围道路环境进行优化提升, 清理路面垃圾, 修整损坏路面, 对排水盖板进行修补。改造整治方式如图2所示。
 
结语
本文主要以渭南市华州区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从相关理论构建到实际空间整治, 由整体策略到具体措施、由一般方法到普适导则、由分类分析到归纳总结, 最终形成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整治结论和方法, 以希扩充和延展西部城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研究。(作者:叶亦青 张娜 黄金石)

 

上一篇:浅析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来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广东连州市畔水村的新型城镇化下的传统村落“美丽重构”与“振兴”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