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十五五百科

“十五五”时期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转型路径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6-24  点击:46
通过重构生产函数、重塑价值分配、重建产业边界,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并开辟经济新增长点。驱动机制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推力与制度拉力破除转型阻碍。关键路径则从服务支撑、三链协同、功能拓展出发,构建系统性发展逻辑。本文将深入剖析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转型路径,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十五五” 时期,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其转型内在机理源于 “两山” 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实践,通过重构生产函数、重塑价值分配、重建产业边界,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并开辟经济新增长点。驱动机制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推力与制度拉力破除转型阻碍。关键路径则从服务支撑、三链协同、功能拓展出发,构建系统性发展逻辑。本文将深入剖析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转型路径,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十五五”时期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转型路径

一、内在机理

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是“两山”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象化,通过重构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这一转型以重构生产函数为牵引,通过技术创新和要素重组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破解传统粗放模式下的“高投入低效益”矛盾,实现生产效能与生态承载的有机统一;以重塑价值分配为主线,通过生态服务效益的市场化,实现生态产品公共性到收益性的转化,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以重建产业边界为抓手,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跨产业合作,促进要素流动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整体产业效率和竞争力。三者协同推动农业从“卖资源”向“卖生态”延伸,形成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良性循环,既破解了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又通过生态溢价效应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可持续路径。

1.重构生产函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传统农业生产函数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依赖大量化肥、农药、水资源等要素投入追求产量增长,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致力于重构生产函数,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要素之中。一方面,引入绿色技术、环保工艺、可持续管理模式等新要素,替代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要素。例如,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替代大水漫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传统要素组合方式,通过合理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优组合。[20]这种重构不仅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从根本上破解资源效率矛盾的关键举措,顺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产函数理论在新时代农业发展中的创新应用,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换取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进。

2.重塑价值分配显化生态服务效益。生态产品具有公共属性,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生产者为生态保护付出的投入难以获得合理回报,导致生态保护动力不足。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重塑价值分配体系,是落实“谁保护、谁受益”原则的重要实践。通过市场交易、生态补偿、特许经营等途径,实现生态价值的货币化,促进生态效益的合理转移。

在市场交易方面,以市场化方式买卖生态权益,将减排量、水资源节约量等生态效益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直接获取经济收益。在生态补偿方面,将生态保护者投入的成本与创造的生态价值转化为货币回报,保障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在特许经营方面,通过授予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获取收益,在实现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为生态保护注入资金。这一系列举措将生态保护投入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构建起保护行动与经营收益的正向关联,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理论角度看,这是对外部性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将生态产品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激发产业链各主体持续投入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产业链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3.重建产业边界释放系统协同效能。传统农业产业链局限于“生产、加工、销售”的单一模式,产业间协同不足,限制了农业功能的拓展与价值提升。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致力于重建产业边界,是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农旅融合、康养结合等方式,充分激活农业生态景观、农耕文化等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借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延伸物质利用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在产业链内部,强化各环节的协同联动。种植环节的生态投入,能够提升加工端的原料品质;流通环节的绿色认证,反哺生产端的技术升级;消费端的低碳偏好,倒逼全产业链的流程优化。这种跨环节、跨产业的功能整合,打破产业分割的壁垒,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使生态保护从单纯的成本负担转变为价值增值的源泉。推动农业产业链形成资源节约、价值提升与系统再生的闭环,实现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态、拓展了农业功能,更是对产业融合理论的创新应用。


二、驱动机制

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面临着生产模式依赖、市场机制缺陷、产业链协同复杂等方面的阻碍。不能仅靠单一层面的局部改进,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共同发力: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成果的转化及各主体之间的网络协同,为农业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提供基础动力;制度创新则可以通过规则的重建和激励机制的协调,形成推动转型的顶层牵引力。

1.科技推力:成果转化与网络协同形成供给端动力。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的核心“推力”,通过技术供给侧的持续革新,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向高效、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首先,聚焦关键领域,强化创新供给。以问题为导向集聚科研资源,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在绿色投入品研发(如生物有机肥、低残留农药)、节能生产技术(如滴灌节水系统、光伏农业装备)、清洁加工工艺(如低温冻干保鲜、生物质能源转化)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科研考核机制等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从源头储备绿色转型的技术动能,夯实产业升级的科技根基。其次,应用数字技术,强化产业链协同。借助物联网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依托大数据构建全链条资源配置模型,运用区块链实现绿色技术溯源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研发成果与种植、加工、流通环节精准对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形成绿色发展合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构建转化体系,加速技术落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工具箱,通过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应用成本,设立示范补贴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率先采用,培育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科研单位建立“定向研发,定制转化”模式,让智能农机装备、生态循环技术等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实现绿色技术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高效转化,使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可见的生产效能提升。


2.制度拉力:规则重塑与激励重构形成需求端动力。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的顶层拉力,通过价格信号、产权界定与信息规则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改变传统的决策模式。[30]将环境外部性转化为经济信号,驱动市场主体行为向绿色均衡演进。


首先,构建环境成本显性化机制。运用碳税征收、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如过度用水)、污染排放(如畜禽粪污)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成本,倒逼企业淘汰高碳技术。例如,对超标施用化肥农药的主体征收环境税,将资金反哺于绿色技术推广,使减排成本低于纳税支出的市场主体主动升级工艺,形成“污染付费,减排获利”的正向激励,破解传统农业生态成本的外部化困境。其次,完善产权激励与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碳排放权、农业碳汇交易制度,明确生态资源的产权归属与交易机制,让实施秸秆还田、林地保护的主体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益,使产业链上的减排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的经济价值。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向绿色环节流动,使产业链上的减排行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值。


最后,构建分层协同的治理架构。中央层面出台农业绿色转型总体规划,明确耕地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底线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制定实施细则,如在黄河流域推广节水农业补贴、在长江经济带试点农业碳汇交易;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衔接政策要求与企业实践,形成“国家统筹、地方创新、行业自律”的治理体系。这样的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方向,又为地方探索留足创新空间,推动绿色转型从政策引导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演进。


三、关键路径

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发展逻辑,以服务支撑为锚“点”,夯实转型基础;以四链协同为主“线”,推进纵向一体化;以功能拓展为截“面”,形成农业多元价值共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见图1)1.以服务支撑为锚“点”,筑牢绿色转型基础。服务支撑是推动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具体切入点,需要通过多层面的服务创新解决农业生产各主体、各环节的实际问题。一方面,作为串联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的重要纽带,服务支撑体系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绿色转型的成本;另一方面,作为促进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服务支撑能加快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从理论层面来看,各类服务在绿色转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如下:一是传统服务,通过制定统一的生产规范,以及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为绿色转型奠定基础保障;二是专业服务,借助绿色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标准化认证的引导作用,在资源配置上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三是智慧服务,运用区块链溯源、物联网监测等数字化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绿色产品溢价难题;四是创新服务,聚焦生物固碳、循环农业等前沿领域,通过技术研发突破生态化改造的技术瓶颈;五是价值服务,通过构建品牌溢价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打通“优质优价”的市场反馈渠道。总的来说,多维度服务支撑体系以标准化、专业化筑牢转型根基,以数字化、智能化破解市场壁垒,以创新性、价值性打通生态与经济的转化通道,成为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


2.以三链协同为主“线”,推进纵向一体化整合。三链协同是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主线,需要通过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的协同联动打通生产、流通、消费脉络。具体路径如下:一是价值链提升,构建以品质认证体系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系统。通过建立涵盖生产标准、质量追溯、生态认证的价值评估体系,形成具有排他性的品牌资产。同时,注入地域文化元素与科技创新内涵,打造具有符号价值的农产品IP,实现从物质消费向情感消费、价值消费的层次提升,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品牌溢价能力。二是供应链优化,应遵循数字化与低碳化的协同演进。建立碳排放智能监测系统,对运输路径、仓储能耗等关键节点进行碳足迹核算,形成供应链绿色效能评估模型,推动物流体系向低能耗、高弹性的方向进化。三是利益链完善,关键在于构建多方主体价值共享机制。通过契约化合作模式创新,将传统松散型产销关系升级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重点发展保底收益与按股分红的复合型分配方式,建立基于要素贡献度的动态调节机制。同时,构建技术培训、金融支持与市场对接的保障体系,帮助农户完成从生产参与者向产业链价值分享者的角色转换。总的来说,三链协同机制通过要素重组与流程再造,将分散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各类要素有机串联,形成贯穿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全过程的逻辑主线。


3.以功能拓展为截“面”,激活农业多元价值共生系统。功能拓展是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不同截面,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与文化传承等功能,激活农业功能互补、价值共生的协同发展机制。具体路径如下:一是食品保障功能的深化与拓展。需要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绿色低碳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打造优质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食品的多元需求。二是生态涵养功能的价值提升。需要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形成优美生态环境。一方面,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湿地银行等“两山”转化途径,将生态资产转化为可量化的绿色资本,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功能耦合,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水成系”的优美生态环境基底。三是休闲体验功能的挖掘与创新。充分利用田园风光、乡村风情等优美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文旅融合开发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沉浸式场景,延伸产业链并提升附加值。四是文化传承功能的传承与活化。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提升农业的综合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功能拓展通过将分散的农业要素重组形成不同“切面”,为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提供了多样的可能。(作者:张寒,姚柳杨)



上一篇:“十五五”时期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
下一篇:“十五五”时期推动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