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体育旅游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专业化管理机制欠缺、市场推广不足、产业整体规划难成体系及体育项目开发不足等困境。对此,研究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从培养数字化人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整合资源拓展合作生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有望助力黔西南州体育旅游突破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黔西南州应持续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优化体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体育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培养体育旅游数字化人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提升劳动者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构建完备的人才激励机制,借由人才引进、培训培育等措施,全方位塑造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高素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广泛集聚各方面的人才力量,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与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当地缺少复合型专业体育旅游人才,要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研学基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而培育出既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全能型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教练员,最终达成共同发展的目标。此外,需要增强当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拓展国际视野。一方面,开设跨学科的数字化体育旅游专业课程,以新质生产力作为方向和目标,展开有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创新体育课程开展的形式。另一方面,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人才,将国际元素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比如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设与国际体育管理和市场营销相关的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通过此类培养模式,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体育产业知识,理解不同国家体育文化的差异,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合作能力。
二、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体育旅游标准化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大数据平台应用行动,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的投入,借助大数据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的宣贯工作,有序推动企业及设备上云。引入相关联的大数据企业、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逐步培育新的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外,强化体育旅游行业的数字化建设。
三、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高数字经济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度
建立产学研融合机制及科技研发监管体系,充分释放生产力、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利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特点,推动体育旅游在项目管理、体验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体育旅游企业作为市场运营的主体,应当提升其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和认知水平,可以组织内部开展培训和知识分享会,邀请专业人士介绍体育旅游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例和最佳实践。同时,提高数字技术在体育旅游产业链中的介入程度,探索体育旅游产品、营销和场景的数字化,加快推进体育旅游的数字化转型。
四、整合资源拓展合作生态,提高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持续推进滨河生态产业长廊建设项目中的智慧赛道信息化工程、路跑之家训练基地、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等的建设。常态化做好农体工程器材的维护更新,落实社区健身路径和3 人制篮球场、“国球进社区进公园”等项目。不断完善大众体育设施,进一步健全15 分钟健身圈,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家门口的健康生活。此外,体育企业需要深入发掘市场细分领域,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的技术手段,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健身水平和运动喜好的人群,设计独具特色的健身课程、智能穿戴设备及个性化训练计划。通过提供定制化的体验和服务,企业能够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同时,挖掘潜在的发展优势,巩固现有的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强化现代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特色体育产业进行品质深化分析探究,挖掘特色体育项目可能存在的其他优势和潜力。此外,要提高赛事运营水平,推动特色竞赛发展,提高游客的黏性。(作者:周静、唐晓彤、曹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