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黔西南州体育旅游的发展概况加以梳理,对其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具体如下:
一、黔西南州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1.1、自然资源优势
黔西南州乃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地区,总计有15 个4A 级旅游景区,具备奇峰、峡谷、飞瀑、云海等多种地貌形态,给各类山地户外运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气温常年处于14℃至19℃之间。在《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黔西南地区被界定为理想的避暑胜地和避寒佳处,全年优良天气指数达99.9%,超过300 天能够开展户外运动,是“户外运动的乐园”,为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较长的可开展时段。
1.2、人文资源优势
黔西南州世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发现了2.4 亿年前三叠纪时期最为古老的滑翔脊椎动物“兴义飞鱼”及爬行动物“贵州龙”化石;有着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历史文物;还有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加油”文化。此外,红色文化资源充裕,有兴义威舍红军战斗遗址等224 个革命遗迹、旧址、革命文物及纪念设施等,给当地开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充裕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体育旅游的发展也能够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进步,传播当地的特色文化,促使体育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二、黔西南州体育旅游的发展分析
2.1、黔西南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依托体育赛事发展体育旅游。
黔西南州通过举行各类国际性与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像兴义万峰林国际山地越野跑公开赛、普安江西坡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专业运动员及户外运动爱好者投身其中。其凭借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这一平台,接连举办以“万峰林马拉松”作为引领的路跑赛事活动、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并组织安龙笃山国际攀岩周等自主的品牌赛事活动,稳步推进黔西南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品牌的建设,积极筹谋“1+3+N”路跑模式,致力打造为中国路跑基地。
(2)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体育旅游。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当地依托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体验式体育旅游项目,将体育娱乐、健身和挑战融入文化和自然风景。同时,秋千等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体育游客的欢迎。此外北盘江大峡谷雄伟壮观,有探险旅游、攀岩等活动;那公、岩鱼等地有徒步旅行等活动,可以让游客体验民族文化和观赏奇峰怪石。黔西南州将民族特色与休闲体育相结合,既能让游客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又能满足游客对健康健身的需求,从而持续推进“康养胜地”品牌建设。
(3)依托红色文化发展体育旅游。
黔西南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共有红色革命遗址224 个。当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党建引领+ 红色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并依托红军纪念馆、兵工厂遗址、红军小道等精心设计红色旅游路线,综合开发红色体育旅游。
2.2、黔西南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基础设施是支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黔西南州已经建立了多个生态体育公园和特色运动基地,但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仍存在路跑基地相关产业落地不实,相关赛事的奖牌、服装、号码牌等配套基础产品存在生产商不足,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资源欠缺等问题。同时,黔西南州与重要省会城市、主要入境口岸城市间路途遥远,往来航班较少,同时高速公路、铁路的班线单一,高速交通网络建设亟须加强。
(2)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无法跟上现代化进程。
黔西南州现存的体育旅游项目多数仍为传统类型,缺少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使数字技术的长处难以得到充分施展,也不能提供更为便捷、个性化及精细化的体育旅游服务。与此同时,黔西南州以“康养胜地”作为招牌进行体育旅游建设,但在针对老年人的康养上,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化、现代化的康养设备与设施不够完备。此外,体育旅游企业对数字化技术应用得较少。体育旅游作为传统行业,长期以来各单位在运营和管理上依赖传统的线下模式,没有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技术的潜力和应用机遇,缺乏推行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
(3)专业化管理机制欠缺,服务水平落后。
目前,黔西南州大型山地户外赛事大多是由中国登山运动协会、贵州省体育局主办,由各承办地方的政府部门自行组织开展。相关部门在赛事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影响了体育旅游市场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4)产业整体规划难成体系,产业链条不完整。
黔西南州体育赛事经营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赛事的衍生产品研发等受到限制,赛事的后期市场效应淡化,体育赛事带来的体育旅游商业价值得不到彰显和延续。体育产业的布局相对较为分散,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协调,致使资源整合的能力欠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当下,黔西南州的体育产业主要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如足球、篮球等,在新兴的体育项目和户外运动等方面发展迟缓,产业结构相对单调。
(5)体育项目开发不足,缺乏吸引力。
黔西南州是民族自治州,州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户外体育旅游项目,很少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相结合,没有形成别具特色的户外体育旅游项目,且多为在运动的同时进行观赏性活动,欠缺体验式、互动式项目,缺少吸引力。虽然当地具备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在体育项目的开发中并未获得充分运用。在体育项目的规划和开发进程中,众多闲置的场地与设施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难以吸引充足的参与者。同时,项目的信息发布和更新不够及时,缺少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比如官方网站、移动应用等,不利于参与者获取项目信息及进行互动反馈。(作者:周静、唐晓彤、曹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