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南低空旅游项目仍以观光直升机为主,面临体验形式单一、运营成本高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等挑战。飞艇旅游相对于传统的观光直升机,其高载客量、低能耗及沉浸式体验的独特优势,有望打破传统旅游模式的局限,推出舒适度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旅游产品。
一、飞艇旅游的特征和发展现状
飞艇旅游作为一种以载人飞艇为载体的新型旅游方式,通过低空慢速飞行实现沉浸式观光体验,其核心特征包括:全景沉浸式体验,飞行高度在100 米至3000 米之间,突破了传统观光视角的限制,使游客能够俯瞰山峦叠翠、城市天际线等立体景观,如重庆便利用飞艇打造了“上帝视角”的山城游览模式;绿色低碳属性,依赖氦气悬浮与电力驱动,碳排放量仅为传统飞机的5%至10%,部分型号(如太阳能飞艇)更通过机载太阳能板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多功能复合场景应用,除观光外,还具备应急通信、科研监测(如冰川追踪)等功能,部分超大型飞艇(如Airlander 10)甚至可用于跨大洋旅行。飞艇的商业应用前景广阔,其复合场景已与城市交通、灾害救援、影视拍摄、低空广告、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低空经济”的新生态。飞艇旅游以“空中游轮”的颠覆性体验,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未来或重塑全球观光产业格局。
二、海南发展飞艇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前景
(一)市场优势
海南2023 年和2024 年接待游客量均超过9000 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消费超2000 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端消费群体占比提升。飞艇观光(如4000 元级短途体验)可填补高端旅游产品空白。海南全岛海岸线长,所辖海域面积是全岛陆地面积的数倍,拥有热带雨林、海岸、岛屿等独特景观,可通过飞艇实现“海陆空立体观光”。飞艇与海南生态保护和低碳产业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符合绿色旅游发展趋势。现有游艇产业(年规模超100 亿元)为飞艇旅游提供客源基础与运营经验,形成“水上+ 空中”协同效应。
(二)政策优势
“零关税”政策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支持高端旅游装备进口与创新试验,降低飞艇运营和维护成本。海南被纳入国家低空经济发展试点,为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海南自贸港政策有利于开辟低空旅游国际航线,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三)发展前景
海南省《提振和扩大消费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空消费,试点“低空+ 旅游”新模式,目标至2027 年吸引40 万人次参与低空消费,预计带动综合消费达15 亿元。飞艇作为低空观光的特殊载体,在此战略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飞艇旅游可以通过“低空+ 免税购物”的场景联动,创新消费体验模式。例如,游客在飞艇观光后即可获得线上平台购买免税商品的优惠积分,推动即时消费转化。海南定位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高净值游客对独特体验的需求旺盛。飞艇观光与游艇、免税购物形成互补,吸引高端客群。随着政策深化、技术成熟及产业链协同,飞艇将与游艇、邮轮等共同构建“海陆空立体旅游网络”,推动海南成为国际低空经济创新高地。

三、海南飞艇旅游制度创新的意义
飞艇旅游制度创新是指通过系统性政策调整、规则重构和机制设计,在传统低空旅游管理框架下,对飞艇的运营准入、安全保障、业态融合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促进飞艇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核心旨在实现空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服务标准的国际化对接,以及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推动飞艇旅游由单一观光向“低空经济+”多元化业态转型。
海南飞艇旅游将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亮点,制度创新不仅能推动单一业态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系统性改革,如离岛免税政策、外商投资便利化等,为海南自贸港的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海南可在目前三亚试点的“一站式”飞行服务系统的基础上,补充飞艇旅游产业服务细则,并推广至全省多地,实现海南全域范围内飞艇旅游“一窗受理、信息共享”。简化的空域申请与航行审批流程,将有效解决传统低空飞行审批复杂、耗时长的难题,提高飞艇商业化运营效率。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吸引飞艇制造、维修、培训等企业落户,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可吸引国际飞艇运营商和游客,推动海南成为全球低空旅游枢纽。为飞艇旅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环保标准体系,可进一步提升海南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飞艇作为低排放交通工具,可通过制度创新鼓励氢能或电动飞艇研发,同时科学规划飞行路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飞艇旅游领域的制度突破(如空域管理改革)可像海南已有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如知识产权“五合一”管理、禁塑体系等,已有10 项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一样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海南飞艇旅游的制度创新不仅是单一业态的突破,更是海南自贸港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实践。其意义在于:以制度集成释放市场活力,以开放标准对接国际竞争,以安全保障推动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海南乃至全国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独特的“海南方案”。(作者:张海涛、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