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对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探索
创新性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对用地呈现用地期限不确定,用地空间复合融合、不同发展阶段用地规模差别大、不同产业类别对于空间的需求差异明显的特征。
从国家层面,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实施,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开级.创新型产业用地需求逐渐增大。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没有创新型产业相匹配的用地类型。供地体系与管理策略也无法满足新产业的个性化需求,直接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019年自然资源部又更新发布的《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1)提出了“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和“兼容性混合功能用地"的概念,指出对于新业态及项目土地用途不明确的,允许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结合土地供应政策要求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会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用途的建议意见,为各地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开展创新型产业用地探索提供了政策依据。
从地方层面,深圳、福州、杭州、郑州、东莞、成都等地根据各自产业发展情况及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和保障措施(表1),基本形成了“ 规划布局一标准制定一用地储备一土地供应一 项目 建设动态监管” 的政策流程框架,为德阳市开展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参考。
部分渔市创新型产业用池政策

表1部分城市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
创新型产业用地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产业园区或产业功能区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技术创新的重要承载平台,传统产业园区或产业功能区由于早期粗放式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效率低下、产业布局紊乱等问题。随着产业园区或产业功能区进入“亩均论英雄”时代,土地空间集约化利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转型方式。在空间利用方面,创新型产业精准供地、高开发强度、高产值、高成长的特性,相较于传统产业空间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空间形态方面,创新型产业以人才和高新技术驱动,采用楼宇而非低层厂房来承载产业发展,改变传统工业园区蔓延式的开发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容积率,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提出,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创新型产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践行“数字智能化+运营管理数字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解决传统产业园区(产业功能区)数据孤立、难以联动问题,实现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管理逐渐成为打造高端智慧园区(产业功能区)的重要路径。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空间是企业创新驱动的关键要素,是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承载。在创新驱动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创新型产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也将由传统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型经济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技术密集型、低碳型经济。创新型产业对研发、制造、展览展示需求较高,呈现出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特点,对于空间功能的复合程度要求较高。合理配置创新型产业资源空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创新型企业入驻,有助于推进工业用地集中集约化利用与二次开发,进一步释放产业空间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此外,创新型企业对人才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 上有助于聚集创新人才,增强城市整体人才配置,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三、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风貌
传统产业园区或产业功能区往往重产业而轻配套,土地开发思维主要为实现单一的空间功能, 在整体布局及外立面风格等方面都比较传统,随着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及“经营性空间”“产城融合” 理念的提出,单一功能空间必然向功能集成化空间转换。创新型产业具有高技术、低污染的特点,办公与生产之间边界逐渐模糊,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建筑形态以公建化立面和楼宇为主,能够较好的与其他城市功能混合布局,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推进城市更新,改善城市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