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石,科学合理地使用它们对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剖析了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土地集约化管理制度落后;土地交易机制不完善,土地划分存在矛盾;土地流转不畅;耕地大量荒置,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影响等问题。具体如下: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农村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土地集约化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由当地政府牵头,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方向,对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实行科学规划和整理,真实记载土地利用状况,并将结果汇总上报给上级,以便更好地实施监管。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实施有效的农村土地集约化管理,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户的人均收入,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然而,政府部门对土地制度的监管并不到位,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和程序主义,缺乏管理的有效性,阻碍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的发展。
二、 由于土地交易机制不完善,土地划分存在矛盾
尽管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可以通过转让和出租等方式实现流转,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流转可以将土地资源的经济和使用价值发挥出来,但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使用,不能仅是简单地签订私有化或市场化的流转协议就实现流转。当前,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农村土地转让机制不完善,农村土地归属权划分存在严重问题,而且在农民和购买者之间开展农村土地转让交易时,资金流动效率低下,这些都影响了农业发展。
三、土地流转不畅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增加农户的收入,还能大大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率,对农户和农村土地经营大户或者中小企业都是双赢的[4]。然而,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服务系统,许多乡镇的农村土地交易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不通畅、不适时、不透明、不到位等,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及担保服务的融资平台建设也没有完全到位,导致农村土地交易双方信息沟通受阻,信息流通不畅,供需失衡,从而使得农村土地交易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因此,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变得尤为紧迫。
四、耕地大量荒置,土地利用不合理
耕地减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城市化加速,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和退耕还林等因素造成的。数十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农民种地的经济效益远不及城市工作的收入,农民大批涌向城市,致使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幅缩减,农民劳动力构成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以中老年人居多,原来每家每户都耕种的田地也因年轻劳动力的迁移而被荒废。近年来,虽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退耕还林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实施效率较低,仍然存在大面积的农田撂荒[5]。另一类是非农业建设用地造成的耕地永久性丧失,比如当地政府大力引入企业,将农业农地转为永久性工业用地使用,另外在某些乡村,违反法律规定批准宅基地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几年前肥沃的农田现今早已成为宅基地,随着村庄规模的扩大,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小。
五、土地浪费严重,出现空心村现象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大批涌入城市,就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致使乡村住房空闲、人口老龄化、村民工作职业非农化等问题凸显,大批乡村住房闲散,形成了大批空心村。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交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人都把新房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致使许多老宅空闲,而新房又占用了大批的耕地。乡村地区的空心化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六、由于耕地质量的下降,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影响
在土地耕种过程中,农民过度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已经严重损害了土壤的自我恢复功能,并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农作物的耕种已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虽然化肥可以提高产量,但不当施用也会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杀虫剂和化肥的滥用,耕地质量日益恶化,土地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民进行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荒漠化现象问题突出;环境污染现象在小乡镇中普遍存在,工业生产“三废”未经处理大量排放,给土地环境和土地质量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七、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农户的种植业经营观念滞后,加上没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和有效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取的收益大大降低。另外,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较低,但种植成本却较高,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由于农村土地产出收益率的下降,许多剩余劳动力选择出外打工,导致农田面临着严重的荒芜。
八、农村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植物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但由于中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对植物的保护,西北地区沙尘暴多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土壤有机质流失加剧,粮食作物病虫害问题突出,使得农村土地资源承载力大幅度下降,以至造成耕地荒废。因此,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以确保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范围之广,使得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变得极其困难。然而,在无法改变自然力量的情况下,可以从人为方面寻找原因:第一,农业部门结构的畸形,种植业过度压榨林牧渔业,致使生态建设系统失衡;第二,缺乏生态建设意识,农民日常生活能源短缺,致使乱砍滥伐,而且并未意识到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第三,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农村土地不合理利用现象越来越突出[7]。农村土地的机械化建设也大大削弱了地表水的涵养能力,损害了乡村景观中自然植被的连通性,致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作者:喻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