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智慧产业园区最新的行业理解,同时结合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最新实践经验,探讨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的方法要点,提出数字经济时代智慧产业园区总体框架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未来各地智慧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一、智慧产业园区最新行业理解
战略指引。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产业园区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 这使智慧产业园区成为落实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包括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等要求)的主战场。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国务院、工信部等颁布了一系列与产业园区数字化、 绿色化转型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权威指引,如表 1 所示。

表 1 国家层面智慧产业区相关政策文件
标准先行。 标准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规范,对促进智慧产业园区健康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在相关标准组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等产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智慧产业园区标准规范体系初步搭建形成。 从标准制定情况来看,关于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集中在化工园区领域。 北京、雄安新区、广东(广州、深圳)、四川(成都)、山东、上海、重庆、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坚持标准引领,与时俱进,也探索形成了地方性智慧园区建设标准规范以及全国性的团体标准规范,支撑区域智慧园区发展战略,各地智慧园区建设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态势。
需求导向。 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汇聚新技术、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需要满足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日益多元化的智慧诉求。 一是园区运营管理层面, 重点关注园区人、车、物、安全、环境、能耗等各种要素如何高效管理,如何响应园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上位政策要求。 二是园区产业发展层面,除了常规的智慧招商、产业经济分析、产业服务等需求,还重点关注集群企业如何响应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时代潮流和上位政策要求, 关注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三是园区公众服务层面,重点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保障公众在园生产生活更加高效便捷、舒适安全,如何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园区日常运行服务过程中,包括通行、餐饮、消费、报事报修、公共空间共享等各类场景。
问题导向。 当前很多产业园区在智慧园区建设前期缺乏系统性规划,只着眼于眼前需求,走马观花式建设单一业务系统。 这种建设模式在初期来看“短平快”,但随着业务不断增多,多个单系统“散、乱”孤立,集成关系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毛线团式集成”,即使微小功能扩展也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园区建设涵盖业务范围广、创新协同要求高,涉及多技术、多场景、多用户等各个层面的融合,是一项大型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如何避免项目“建成即落后”,如何未雨绸缪规划园区新型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如何深刻理解园区各相关方的痛点和需求, 这些问题无疑都需要以系统性思维进行梳理。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层规划作为高起点、高效益推进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先手棋”,将直接决定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最终的建设高度和建设成效。
二、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思路
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园区管理者在混沌中理清思路, 建立一个清晰的智慧产业园区建设体系并推进成功落地,明确要建什么、怎么建,确保不缺项、不重复、不过度。 顶层规划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 重点关注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愿景蓝图、顶层架构、建设方向和建设时序安排等,作为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能够为后续各专项工程设计乃至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基于丰富的信息化咨询类项目实践经验, 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一般包含需求分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路径规划4个阶段,如图 1 所示。

图 1 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开展步骤方法
每个园区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化需求,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也并不是简单照搬。 因此,需求分析环节也就是把园区智慧化需求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过程至关重要。 在某智慧产业园区顶层规划项目中,采用了“有规可依”定标准、“把脉问诊”看现状、“对照要求”找差距抓特色、“对症下药”提对策的四步走需求分析方法。
即首先以相关的最新上位政策要求 (充分响应承接国家和地方战略)、最新行业标准规范、最新同行优秀案例作为标准清单;然后根据问卷、访谈、查勘等调研方式获得的各部门、项目现场以及上级系统建设现状,从“系统有无、功能 / 性能差距、精益求精”等维度进行清单式对标分析,找出差距,提炼诉求;最后剖析、总结符合项目特征和园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建设需求, 明确建设方向,针对性规划制定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总体架构、专项任务、建设时序等。
三、智慧产业园区总体架构建议
本文结合国家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最新标准规范,提出智慧产业园区总体架构建议。 智慧产业园区总体架构以“聚—通—智—视”为主线,构建“四横四纵”,即“四层架构、四大体系”,如图 2 所示。

图2 智慧产业园区总体架构
聚——基础设施层:通过端、网、云构建园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加强共建共享、节省投资、提高效率。 其中,“端”即前端感知设施。 采用传感器、摄像头、手持终端以及数据直采、数据交换等多种方式,获取智慧产业园区各专项应用所需的监测指标数据、 视频图像数据等实时动态多源信息,且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为上层应用提供准确多样化的底层数据基础。 “网”即数据传输网络。“云”即园区云资源。智能制造、5G、大数据等都属于“算力依赖型”产业,需要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对园区云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和统筹调度,从计算、网络、存储、安全等维度满足产业园区智慧应用系统的规模部署所需要的高性能云资源。
通——支撑平台层:结合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支撑智慧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所需的支撑平台, 为上层各专项应用开展提供统一数字化技术服务。 其中,“园区大数据平台”负责智慧产业园区相关的所有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治理、建库、共享、分析,实现数据要素这一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园区物联网平台” 提供园区前端各类异构物联网设备的信号采集和平台对接能力。 “园区 GIS / BIM / CIM 平台”负责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园区地理信息模型, 一方面能够提升传统信息化数据的展现能力, 直观地与现实环境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也是实现跨业务协同联动的基础。“园区集成平台” 负责对各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对接,构建“管、控、监、维、服”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远程全可控、事件全可管、运维全可监、过程全可查”。
智——专项应用层: 基于基础设施层和支撑平台层的支撑, 面向产业园区数字治理空间 (以 “智”图“治”)、数字产业空间(以“智”提“质”)、数字生活空间(以“智”谋“祉”)三大空间,紧紧围绕上位政策指示的重点应用方向(如表 1 所示),同时结合产业园区实际需求,开展一系列专项智慧应用建设。 其中,数字治理空间开展如智慧安防、智慧环境、智慧应急、智慧消防、智慧物管、智慧交通等重点应用建设;数字产业空间开展如智慧招商、智能制造专业服务、安全生产监管、碳排放监测、产业经济分析等重点应用建设;数字生活空间开展如智慧通行、智慧餐厅、智慧共享空间、智慧报事报修等重点应用建设。 最终助力产业园区治理现代化转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活数字化变革的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视——交互展现层: 传统智慧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众多业务板块独立运营,多个孤立系统不仅会带来“多账号密码”问题,造成系统操作、维护、管理复杂,用户体验差, 而且管理层也无法直观把控到整个智慧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行情况。 可见,统一的门户入口、统一的登录认证和统一的系统操作, 已经成为智慧产业园区高效运营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积极践行治理“一网统管”、产业“一网协同”、服务“一网通办”等上级指示要求的有力抓手。 因此需重点打造智慧园区指挥中心、智慧园区统一集成门户、智慧园区 APP / 移动小程序等作为智慧产业园区的集成展示使用窗口。
四、结束语
奋进数字化变革新时代,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实融合”的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向着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转型迭代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产业园区顺应时代潮流要求、放大自身禀赋价值、支撑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作者:唐亚平,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