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3.0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可持续路径

一、开篇:政策新信号与城市更新的“时代考题”

(一)国家战略升级:从“拆建”到“更新”的理念革新

1、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扩张”转向“存量提质”。

2、《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勾勒清晰路径:到2030年,建立可持续的更新模式,实现从“安全底线守护”到“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再到“文化传承”的阶梯式进阶。

3、地方政策体系形成“立法保障+配套制度+技术标准”三级架构:深圳出台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条例,北京构建“1+N+X”政策体系,全国310多个城市完成专项规划编制,“总体规划-单元策划-项目实施”管理模式成标配。


(二)核心矛盾:6万亿投资背后的“成长烦恼”

1、2024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但“重建设轻运营”问题突出。

2、典型问题案例:部分仿古商业街商户存活率不足30%;旧厂房改造项目补贴结束后80%商铺撤离,空置率超60%;财政依赖度高达60%-70%,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剧。

3、破解关键:跳出“增量开发思维”,转向“存量运营逻辑”,重构“政策系统+金融工具+运营模式”底层代码。


二、突围路径:三大核心策略破解更新难题

(一)破解资金困局——多元融资“输血变造血”

1、政策资金打底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补助20个示范城市(东部8亿、中部10亿、西部12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向城市更新倾斜。

地方政府专项债累计发行近1000亿元,重点支持老旧小区、历史街区改造。


2、市场化工具激活

全国28个城市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总规模达4550亿元,西安、上海通过“母子基金”放大资金效应。

REITs成为存量盘活利器:北京金隅智造工场通过REITs回收资金400多亿元,形成“改造-运营-再投资”闭环;深圳元芬新村将老旧小区改造成保障房,租金收益率达4.8%。


3、创新模式降本

深圳“肥瘦搭配”模式:将盈利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捆绑,用商业收益反哺民生工程。

税费减免让利:北京、上海对城市更新REITs实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深圳允许企业用REITs收益的20%抵扣土地购置成本。


(二)平衡利益诉求——政府+市场+居民“三角共治”

1、政府:划底线、给激励

深圳大冲村改造中,通过“容积率奖励”提升项目经济性,制定物业置换、货币补偿等多元安置方案,原村民通过股权分配分享收益。

北京南锣鼓巷实施“弹性用地”政策,允许历史街区在保护前提下开展混合经营。


2、市场:强运营、做增量

青岛、深圳探索“带方案出让”土地,企业提前介入规划设计,缩短开发周期。

上海杨浦滨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存改造,将旧厂房转型为科创园区,带动周边土地溢价30%。


3、居民:赋权利、共参与

重庆红育坡创新“居民议事会”机制:更新前通过三轮方案公示收集意见,施工期由居民推选监督员巡查质量,改造后将30%运维成本节约额返还居民。

北京南锣鼓巷推行“申请式腾退”,居民可自主选择外迁获补偿或留改改善居住条件,87%院落通过租赁置换完成腾退。


(三)长效运营——从“建得好”到“活得好”

1、产业导入激活存量

上海杨浦滨江:拆除低效工业设施释放30万平方米空间,引入科技创新企业,配套2000余套人才公寓和15分钟生活圈,从“工业锈带”变为“科创水岸”,年产值超50亿元。

苏州工业园:通过REITs引入智能制造企业,租金溢价率达30%。


2、文化赋能提升价值

北京南锣鼓巷采用“微循环”更新:对历史建筑用原材料、原工艺修复,引入琉璃制作、京绣等12个非遗工坊,商业业态从低端商铺转向文创体验。


3、服务延伸创造收益

物业管理企业迎来新机遇:参与社区商业运营、养老服务等多元化业务。

政策要求新增社区必须配建养老、托育设施,相关运营需求将持续释放。


三、风险警示:避开四大“更新陷阱”

(一)认知陷阱

1、问题:用“房地产开发思维”做更新,盲目拆建。如某项目整体拆除老街区建仿古街,游客差评率40%,开业一年后商户存活率不足30%。

2、对策:先做城市体检,精准识别需求,避免“一刀切”。


(二)资金陷阱

1、问题: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缺乏市场化平衡。某旧厂房改造仅靠财政补贴维持,补贴结束后迅速萧条。

2、对策:用“肥瘦搭配”“REITs退出”等模式实现现金流平衡。


(三)规划陷阱

1、问题:重外观轻功能,与需求脱节。某项目斥资百万建灯光秀广场,因无休息设施、缺乏社交空间,实际人流量仅为预期的20%。

2、对策:建立“更新前征询-更新中监督-更新后评估”全周期机制。


(四)运营陷阱

1、问题:产业导入与空间改造脱节。某文创园仅做外立面翻新,未引入配套业态,空置率超60%。

2、对策:绑定长期产业规划,如REITs要求项目有10年稳定收益预期。


四、未来机遇:企业如何分食“更新蛋糕”?

(一)房企转型

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2024年TOP10房企市占率达39%,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具备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将胜出。


(二)产业链上游

新型建材需求爆发,高质量管材、环保装饰材料、建筑光伏一体化材料等增速领先;建筑施工企业需提升改造技术,适应老旧小区、历史建筑的精细化施工需求。


(三)服务业蓝海

社区养老、托育设施运营需求激增;物业管理企业可拓展商业运营、文化IP打造等业务;文旅行业可参与历史街区活化,发展特色民宿、非遗体验等业态。


(四)政策红利窗口

2025年示范城市竞争性申报启动,中央财政倾斜+地方立法完善,提前布局的企业将抢占先机。


五、结语:更新的本质是“生长”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让城市在传承中持续生长——它需要政策的“骨架”、金融的“血液”、产业的“肌肉”,更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灵魂”。


    从深圳大冲村的“利益平衡术”到北京南锣鼓巷的“文脉传承”,从上海杨浦滨江的“产业升级”到重庆红育坡的“居民共治”,中国城市正在用“绣花功夫”替代“跑马圈地”。未来,那些能实现“自我造血”的城市更新项目,将真正激活存量价值,让每座城市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复兴密码。




上一篇: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低空空域规划新要求

下一篇:如何根据地方特色产业来谋划低空经济产业园?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