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中低空空域开发利用的新要求,并提出基于全域全要素的规划视角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低空空域体系。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快速变迁、“黑天鹅”事件频发、人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等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对于上文所提及到“标准规划体系缺失”等问题,下文将从规划视角的转变、体系的构建以及反馈机制的优化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低空经济背景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低空空域规划的新要求,旨在推动城市三维一体化布局,低空空域与地面及地下空间的协同发展。
一、规划视角向全域全要素转变
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当前多从城市规划、地理学、资源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围绕国土空间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而制定计划,以此来达成未来社会、生态等多维度所确定的目标,呈现鲜明的目标导向与规划特征。然而,国土空间规划长期受高抗解性等问题制约,规划视角选取的问题并无固定表现形式与解决路径,进而致使某种特定组合结构出现,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低空空域规划视角的选择便凸显出关键意义。
回顾过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理念与体系始终依循国家顶层设计以及城市发展需求来构建。在国土空间开发与研究方面,多聚焦于城市中心区的地面空间,与此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亦渐受重视。然而,我国目前对于低空空域及空域权的界定并不充分,特别是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讨低空空域的视角区分尚不明确。鉴于此,低空空域规划视角亟待朝全域全要素方向转变,其范畴应涵盖我国全部领土内的自然要素与人工环境,既包含山水湖田林草沙等自然成分,也涉及城乡人口居住地等人工环境,不应受限于特定空间与产业范围。规划视角的转变,既能填补国土空间规划中低空空域编制内容的空缺,也为这类相对匮乏的空间研究提供规划思路,促使从未开发利用的空间资源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
因而,规划视角与低空空域所结合的探索意义不止于对新型空间的探索与开发,更在于为打破传统规划思维、提升规划综合性与目标性提供了有力途径。除此之外,还需综合考虑城乡协同发展,突破对天然或人工要素的传统考量,将低空空域的研究范围拓展至不同尺度、不同层级的空间,运用恰当方法与路径,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低空空域规划体系
科学合理的低空空域规划体系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的变化亦将不断推动低空空域规划的优化。未来低空发展的社会需求,将集中反映在人居、环境、产业及管理等四大领域。在人居方面,低空航空器通过室外表演和竞速活动提升公众娱乐体验,同时利用微小型航空器监控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保障家庭安全。在环境应用领域,低空航空器可在大气环境与污染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产业应用方面,低空航空器有望深度融入日常生产产业,特别是在城市交通和物流运输中展现显著潜力。在管理领域,低空航空器主要用于城市管理,包括交通监控、紧急救援和日常巡逻等场景。
对此,低空空域规划体系的构建在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在于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人居、环境、产业以及管理等关键领域进行引导与制约。就人居领域而言,社会对于公众娱乐体验提升以及安全保障有着明确需求。基于低空空域,须通过精准规划,在契合城市功能布局且符合居民活动规律的公共空间、特定活动场景等预留低空飞行区域,以此来满足公众对多样化娱乐体验的追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居民生活方式、观念的持续变化,人居领域的社会需求也处于动态演变之中,这就要求低空空域规划体系的构建时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及时根据城市新建以及更新区域、人口分布变化等因素做出相应调整,始终满足社会对人居环境中低空飞行应用的需求。
最后,在低空空域规划体系构建进程中,要突出社会需求这一关键要点。可从以下两个层面予以推进。其一,稳固规划基础。通过整合调研数据构建规划框架,依照需求层次明晰规划的优先级以及资源分配情况,确保框架结构与资源配置契合社会需求。其二,将其融入规划各环节的具体实践之中。以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成效的标准并适时进行调整,保障规划体系能够持续与社会需求相适配,进而使社会需求重点贯穿于低空空域规划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全过程。
三、厘清评价体系,优化反馈机制
在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评价体系中,“双评价”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其评价重点集中于地面空间的“适宜性”,对于非地面空间的开发利用评价则相对薄弱。随着对国土空间的研究不断深化,非地面空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优化评价机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地面空间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法方面,协调性评价、质量评价及开发潜力评价等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与框架。相较而言,低空空域的评价内容略显单一,主要集中于空域容量、流量管理等方面,其评价广度与深度尚未满足新时期低空空域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需求。空域容量作为影响空域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指在特定空域环境下,单位时间内能够接收到最多的航空器架次,不同类型的空域结构设计将导致不同的空域容量。因此,未来对低空空域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需开展空域容量评估,充分考虑空域环境的复杂性,结合低空航空器性能与应用场景进行科学规划。
相较于传统高空空域,城市低空空域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主要受限于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强度与空间环境等因素。在城市中,数百米的建筑并不罕见,当低空航空器飞行至120 m高度上限时,需要结合地面建构筑物与空间环境等特征,做出相应调整。由此,在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中,城市低空空域的评价体系与空间设计均均应参照地面的建筑形态特征开展工作。
最后,为切实贯彻“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要求,有必要将低空空域评价纳入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以此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评价机制,结合低空航空器飞行数据、网络运行调度、航迹规划等大数据算法,将低空空域作为评价对象,细分为多个具体层级,进行分层、分区、分类的详细引导与管控,从而厘清评价体系,优化反馈机制,推动低空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者:郑浩楠、郑 皓、吴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