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数字政府与低空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融合路径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县域数字政府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文章通过构建“数据赋能–场景驱动–价值共生”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政务云平台、物联网传感器体系及三维时空数据底座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潜力,以及无人机等低空设备在城市治理中的数据生成作用。研究不仅探讨了双向赋能的实践路径,还提出了具体的融合策略,包括基础设施共建、数据资源互通和制度规则协同,以期破解数据割裂困境,促进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指导县域数字政府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县域数字政府与低空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融合路径

一、县级数字政府与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1.1县级数字政府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下,县级政府依托政务云平台与数据中台构建全域数据治理体系,通过对接国家数据共享系统建成政务数据资源池,打破跨部门层级壁垒。人工智能(ArtiffcialIntelligence,AI)技术深度赋能非结构化数据解析与质量校验,实现人口、地理、经济等多元数据融合,为决策系统提供实时精准支撑。该体系不仅催生智慧审批、智能监管等创新应用,更为空域管理、低空设备调度等新兴领域提供基础支持,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在公共服务领域,县级政府以“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全国超80%县级区实现线上办理,依托AI智能客服、自动化审批及民生大数据分析,构建个性化服务体系。数据驱动模式既能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又能满足无人机物流审批、低空救援等新兴需求。智慧城市向“城市大脑”升级,通过物联网与边缘计算实时汇聚交通、环境等全域数据,结合AI视觉识别与交通优化模型,联动低空巡查设备形成“空–地”协同治理闭环,显著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1.2县域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县域低空经济正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应用。依托《“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政策,中央及地方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5年突破1.5万亿元,2035年达3.5万亿元。浙江安吉无人机物流、四川雅安山区救援等实践形成了以场景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农业植保、物流运输、应急管理等领域成效显著,并加速向多领域融合演进。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县级数字政府建设与低空经济的协同效应已显著显现:政务数据中台的三维地理和人口热力数据,有效支撑了空域划设与航线优化;同时,低空设备采集的时空数据反哺城市治理系统,形成了“感知—分析—决策—执行”治理闭环。数据的双向流动打破了治理与产业边界,为县域“数字治理–低空经济”共生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困境与主要挑战

2.1基础设施承载瓶颈

近年来,尽管国家低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但依然存在通航机场、无人飞行器起降点数量少、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重点区域覆盖率不足,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多元化的管理服务需求。同时,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等分散于航空、通信等不同领域,与数字政府业务体系跨领域整合难度大,且现有的低空感知和低空通信存在效果差、速度慢、管理低效等问题,影响了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2制度协同的滞后性

当前,低空空域管理存在“九龙治水”现象,民航、公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权责边界不够清晰,县域层面空域使用审批流程复杂。部分地区通过建立军地协同机制、划定固定飞行走廊等政策创新,在较大程度上缩短了飞行审批时限。然而,跨区域数据互通和监管规则衔接仍有待完善[7]。同时,低空设备采集的敏感地理信息、公民隐私数据等,与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之间尚未建立安全可控的流通渠道,从而制约了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

2.3技术融合壁垒

目前,国内低空运营管理体制仍不完善,低空空域规划、信息系统构建、飞行器协同管理等方面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通航飞行审批程序、空管服务保障模式等,目前仍需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明确。此外,政务数据与低空经济数据的标准体系尚未统一,空域动态信息、三维地理数据与人口热力分布等关键参数缺乏跨系统兼容性标准。由于隐私保护与数据主权争议,低空设备采集的高精度时空数据难以安全合规地接入政务数据中台。这些矛盾凸显出县域低空经济发展不能仅依靠技术单点突破,而是需要与数字政府建设在基础设施共建、数据资源互通、制度规则协同等方面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当前,国内部分省份已在省级层面试点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区,但其经验如何适配县域差异化需求,仍需结合地方治理特征进行本土化创新。

三、县域数字城市与低空经济的融合路径思考

3.1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与政务协同展开制度创新。其一,持续优化非管制空域飞行计划审批流程,同时强化低空通信导航监测能力,提升非管制空域的安全监管水平,降低运行风险。其二,构建涵盖数据共享效率、空域利用效能等维度的协同发展评价体系,借助量化指标推动政策落地,同时探索“负面清单+备案制”管理模式,明确禁飞区边界与豁免条件,平衡安全监管与产业灵活性。其三,推进低空经济专项规划与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衔接,避免部门应用场景出现分散化、碎片化的情况。

3.2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其一,依托低空经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数字政府的时空大数据平台,优先发展“无人机网格化治理”模式,将县域划分为精细化网格单元,集成低空设备巡检数据与政务工单系统,实现事件识别、分派与处置的闭环管理。其二,构建“低空物流+数字乡村”体系,依据政务数据动态优化配送航线,破解偏远地区物流瓶颈,推动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的联运接驳,探索空中通勤、联程接驳等新型出行模式。其三,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强低空设备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场景的应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四、结语

数字政府依托政务云平台、时空数据库构建的数据底座,能够有效解决低空设备运行中的空域管理低效、航线规划冗余等问题。其提供的实时气象数据、三维地理信息与人口热力分布等多元数据,将极大提升低空经济运营效率;同时,低空设备在交通巡查、环保监测等场景生成的高精度动态数据流,通过反向注入城市治理系统,可显著优化政府应急响应速度与决策精准度。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能够构建数据要素双向流动、治理能力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的新型共生生态。

面向未来,县域数字政府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仍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第一,随着5G-A/6G通信技术以及空天信息网络的迭代升级,低空设备与政务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将呈现更高频次、更低时延的特征,需提前布局边缘计算节点与分布式数据中台,以应对海量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挑战。第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将倒逼制度创新,特别是在空域动态分级管理、数据主权界定、隐私保护等领域,亟需建立适配县域治理特点的柔性监管框架。第三,需关注跨县域协同带来的规模效应,通过构建区域性低空经济数字联盟,推动空域资源、算力设施与数据要素的共享流通,避免“一县一平台”造成的重复建设。这些趋势既为县域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也对协同机制的动态调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技术演进、制度变迁与治理需求的三重耦合规律,以持续完善县域协同发展理论体系。(作者:陈晋兴)




上一篇:我国低空经济与欧美发展差异分析及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建议

下一篇:江西九江市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