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机场空管如何有效服务低空经济发展——以洛阳机场为例

低空经济,作为通用航空与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体,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为传统航空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保障航空运行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分析低空经济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其对民航中小机场空管的影响,并以洛阳机场为案例,探讨中小机场空管部门在应对低空经济发展热潮中安全生产保障、提高运行效率等方面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低空经济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民航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各部委和全国各地各类扶持鼓励政策的出台和无人机飞行控制、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制造,到无人机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旅游、城市管理等各类场景的广泛应用,再到未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实践应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根据《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国家级政策文件,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将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低空经济将带来交通范式的巨大变革。

中小机场空管如何有效服务低空经济发展——以洛阳机场为例

低空经济对民航中小机场空管的影响

低空经济主要是3000米以下空域内的低空飞行等经济活动。从空管角度来看,该高度以下有运输航空器的起降、通用航空活动以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等。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低空活动必然增多,给空管工作带来影响。在低空经济热潮之下,洛阳机场与很多中小机场一样,正经历以下变化和挑战:


一是空域管理的压力增大。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增加,空域管理变得更为复杂。中小机场空管部门需要面对更多样化的飞行需求,确保空域使用的安全、有序。周边无人机容易误入洛阳机场净空保护区,存在干扰航班起降风险。另外,无人机携带危险物品或针对机场导航设施实施干扰,威胁航空安全。无人机失控、链路中断、GPS欺骗等可能导致意外事故。二是技术升级需求迫切。低空经济的发展对空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洛阳机场现有的传统雷达、ADS-B技术已难以满足大规模、精细化的低空监测需求,需要引进更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CNS)系统,比如与地方合作建设低空监视网络(如5G+北斗)。


三是安全保障任务加重。低空飞行器种类繁多,飞行高度低、速度快,对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洛阳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中小型无人机企业,但部分企业或个体操作者可能因成本或便利性选择违规飞行,进而威胁空中整体安全。当前空管部门执法资源有限,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空管人才支撑。然而目前洛阳机场空管部门也面临空管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队伍现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洛阳机场空管提升安全和保障能力的主要做法

今年以来,洛阳机场积极顺应低空经济发展的热潮和大势,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采取了系列提升空管安全和保障能力的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强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优化管制运行方式是夯实安全运行基础的重要手段。洛阳机场作为国内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同场运行的典型,近年来持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尤其是建立了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双重预防机制,对于低空运行、飞行训练、航班保障的风险点进行了有效的防控。同时,通过审核指导、现场观摩、一对一授课等方式提升中小机场的低空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技术支持与资源共享。洛阳机场空域环境相对复杂,为此设置了两个管制扇区:一个为洛阳VOR/DME台20海里内及航班进离港通道的管制,负责航班的机场管制和20海里内训练飞行的组织与调配;一个为洛阳VOR/DME台20海里外的训练空域转场的管制,负责训练飞行的组织与调配,以及协调避让航班的进离港。针对空域环境不尽理想、飞行训练量大等问题,洛阳机场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充分发挥ADS-B监视系统以及航班放行系统的功能,降低管制员工作负荷,有效提升航班放行和飞行训练的运行效率。通过拆分空域、定点活动、重新划定范围等技术手段提升空域资源利用效率和安全裕度。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洛阳机场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目前管制人员已达30人,日高峰保障1032架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通过优化培训内容、参加管制模拟机培训、聘任培训教员等方式提升管制员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通过人员异地工作交流、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复训等方式提升洛阳机场管制员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与西北工业大学洛阳航空产业研究院等低空经济典型代表定期交流,提升人员对低空经济的认识,增强服务低空经济的主动性。


我国中小机场空管部门服务低空经济发展的策略

基于低空经济对空管产生的影响,为确保空中交通活动运行安全高效,同时促进中小机场空管更好融入和服务低空经济发展,中小机场空管部门必须紧跟低空经济发展态势,结合当地实际,与地方低空经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一)政策调整与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低空经济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低空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确保当地的产业发展、企业选址等政策与现有的空管工作实际相衔接,避免出现先期协调不到位导致相互影响的情况发生。同时,配合军民航相关单位积极推动建立低空空域分类管理、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等制度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主动参与顶层设计。各地立足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或谋划低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一进程中,中小机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共同明确空管部门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设备技术升级

一是研发或引进先进空管设备。加大投入力度,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平台。利用现有的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设备,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手段提高空域管理效率和安全性水平。尤其是要结合地方部门和企业开展的低空航线网规划,主动参与对接,力争与现有的空管基础设施相匹配协调。

二是推动低空智联网建设。在现有飞行计划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周边临时起降点的通航飞行、无人机飞行活动管控需求,研究探索面向大批量、大范围、密集型应用需求,建立低空智能网联系统。通过唯一身份识别码、设备登记等管理方式实现中小机场以及周边低空飞行器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机场通航设施布局,提升机场的通航和低空航空器保障能力,比如大型无人机充电设施、维修设施等,满足低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空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二是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对现有空管人员开展低空经济专项培训,提升该领域的创新研究和服务保障能力。通过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规划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低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三是提升对外协作沟通能力。低空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小机场空管单位有更多和低空企业合作的机遇,应该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通过定期组织研讨、应急演练、模拟训练等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对外沟通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保障能力提升

一是要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低空飞行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和安全管理要求。加强飞行前的安全检查和飞行中的实时监控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有序进行。

二是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减少损失和影响。

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空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共享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空管的智能化决策水平。

综上,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民航中小机场空管部门应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发挥空域管理使用和空地安全的保障职能,积极拥抱低空经济发展热潮,通过政策调整、设备技术升级、人才培养、保障能力提升等措施提升空管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注重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航中小机场空管部门应继续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促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李真)




上一篇:苏州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实践

下一篇:低空智能管控系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若干思考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