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对策及建议

         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低空经济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江苏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2024 年,苏州成为六个eVTOL 试点城市之一,其低空经济发展在政策法规、产业发展、应用场景、安全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与低空经济发展不匹配

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底座,也是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低空基础设施可分为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硬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用机场、起降场、起降点、充电站等物理基础设施,以及低空通信、导航、气象、监视等信息基础设施;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航线管理、数字调度、飞行服务等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目前,苏州低空飞行所需的起降点、充电站、通信导航设施等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在通用机场方面,苏州目前未建有通用机场,计划到2026年建成1~2个通用机场。在无人机起降设施方面,截至2024年10月,苏州低空起降设施已建成投用102个,在建23个。此外,导航、通信、气象、识别、反制、充电站、维修中心等多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覆盖率不高,与低空经济发展速度尚不匹配,影响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

空域管理与协调难度大

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空域资源紧张,低空飞行活动与民航航班等存在一定冲突,协调难度较大。同时,苏州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低空飞行审批流程相对复杂,飞行计划申报、空域资源调配耗时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空飞行活动的时间成本,极大地影响了低空飞行活动的效率。不同低空应用场景空域资源使用需求存在差异,低空空域资源调配过程相对复杂,难以满足空域资源使用的差异化需求。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发展。苏州在低空经济技术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发投入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航空发动机、飞控系统、智能装备、新能源电池、无人机制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低空航空器及无人机零部件的附加值提升离不开零部件技术攻关,苏州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和制造方面存在不足,亟须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关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低空经济涉及航空、制造、通信、导航、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跨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迫切。目前,苏州高等院校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专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相关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与人才需求脱节,低空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制约着苏州低空经济发展。

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对策及建议

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苏州低空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部门继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强顶层政策设计,进一步梳理苏州低空经济领域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构建覆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市场应用的政策标准体系,实现低空经济整体协同发展。低空经济发展前期资金投入较多,应制定更加细化的低空经济扶持政策和融资措施,如专项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政策协同,推动低空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空域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低空法律法规,优化适航标准与审批方式,推动静态审批向动态审批转变,提升审批灵活性,满足空域资源差异化需求。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低空应用、飞行服务、安全监管提供有效支撑与保障。推进通用机场、起降场(点)等起降基础设施,以及通信、导航、气象、充电、维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根据苏州产业布局、园区分布、应用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合理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满足产业发展、商业应用、服务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发展需求。加快完善低空智联网、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航线管控、飞行服务、安全监管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提升低空管理服务数字化能力和水平。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充分发挥苏州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借助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重点科技企业等研发平台优势,重点强化整机制造、能源动力、智能控制、通信导航、安全反制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苏州在低空制造、电池技术、通信网络、精准导航、安全监管等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结合苏州“1030”产业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构建低空产学研创新平台,加速研发成果转化,实现应用产品落地。加强与国内外低空经济标杆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关键技术科研成果,补齐苏州低空产业短板,强化低空经济发展优势与地位。

加快应用场景培育

进一步深化苏州在物流配送、城市治理、文旅消费等领域的低空应用场景,鼓励企业探索、开发、落地多样化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展“低空+”经济新模式,如“低空+农业”“低空+交通”“低空+医疗”“低空+应急”“低空+工业巡检”“低空+消费”等,推动低空经济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加大对低空融合应用场景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减轻企业运营压力,提升企业应用创新积极性。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创新低空新兴消费模式,深度挖掘低空商业活动,如无人机表演、高空摄影等,推动低空商业化运营,激发低空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依托苏州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苏州多个低空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加速低空经济特色示范应用项目落地,积极申请国家级低空应用示范案例,打造苏州低空特色品牌。

建立合作生态圈

搭建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发挥苏州智能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等产业集聚优势,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增强苏州“1030”产业体系。强化苏州国资国企低空运营平台建设,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推动资源整合、开展生态培育、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低空经济生态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低空应用发展主题会议、成果展示交易、技术交流竞赛、学术研讨会等具有区域或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借助全国低空经济(苏州)产业创新博览会、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等平台,集聚国内外领先低空优质资源,营造一流的低空创新合作氛围。构建苏州低空经济区域协同合作体系,加快与上海、浙江等周边省市合作,重点聚焦低空资源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应用创新合作等,推进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释放低空经济规模效应,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生态圈。(作者:张俊杰、王铁铮、王春兰)




上一篇:新基建加速落地背景下的运营商布局低空市场策略建议

下一篇:苏州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实践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