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速落地背景下的运营商布局低空市场策略建议

在政策高位牵引、技术融合演进和场景创新驱动的三重合力下,低空经济正加速从试点验证迈向规模化发展。作为支撑低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底座,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系统分析当前运营商在低空领域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等方面的动向,探索运营商参与低空新基建的定位和实施路径,为运营商发展低空经济提供策略建议。

新基建加速落地背景下的运营商布局低空市场策略建议

低空领域运营商的探索实践

我国通信运营商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能力,在低空领域布局和探索步伐加快,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低空经济的“低空标准制定者”“数字底座构建者”与“低空服务运营平台提供者”。


顶层设计层面:低空标准制定者

低空经济产业要实现规模化落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缺乏行业标准的问题。通信运营商通过发起产业联盟,积极协调产业链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标准化保障。


作为“国家队”,运营商联合设备商、政府、科研机构共建低空经济联盟,共同制定低空通信协议、空域管理规则等国家标准。中国移动联合大疆、顺丰成立“低空智联网联盟”,主导起草《低空无人机通信技术要求》等12 项标准。同时携手航天科技、中航工业、中国船舶、中国兵工等15 家央企,以及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济南、广州等15 个城市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中国电信联合80 家产业合作伙伴,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聚焦智联网基础设施、低空监管与服务平台、低空感知网等技术规范制定。


基础设施层面:数字底座构建者

低空基建的数字化能力是推动低空经济安全、高效发展的基石。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低空数字底座,通过实现通信、导航、监视等系统的深度融合,确保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为应对飞行器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度等挑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运营商依托全国乃至全球覆盖的5G 网络、光纤及卫星通信系统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可为低空经济提供高可靠、低时延数据传输服务和通信服务,其卡位优势显著,可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截至2025 年2月,我国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超过330 个城市完成5G-A 基站部署,基于5G 低空专网、5G+ 北斗高精度定位、5G-A通感一体网络的“低空智联网”成为主流方案,已在安徽、河北、广东等多地开展部署。其中,中国电信在安徽合肥等地开展了低空智联网试点,结合5G-A毫米波技术和北斗定位,构建了高精度、高智能的低空感知网,支持无人机物流配送和城市管理;中国移动在河北石家庄栾城低空经济示范区部署了5G-A 通感一体基站,结合“中移凌云”平台,开通了10 条无人机专属航线,覆盖医疗样本运输、外卖配送、城市巡检等场景。


平台应用层面:低空服务运营平台提供者

低空服务运营平台作为连接制造端、应用端的枢纽,通过“资源池化、能力模块化、服务标准化”,将原本分散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高门槛能力(如空域审批、高精度定位、AI 算法)转化为即插即用的公共服务,使中小型企业能够以轻资产、低风险方式快速切入市场,同时促进大型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创新,推动场景应用与产业规模化发展。

运营商通过建设运管服一体化云平台,可以实现低空飞行统一监管、集中运营、场景深耕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产业规模化落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中国移动推出“中移凌云”平台,具备通感一体、雷视融合、航迹追踪、风险感知与预警等数十项核心能力,打造服务监管、赋能百业的低空综合平台,已在北京、深圳、合肥等30 多个城市开展业务示范及试验,累计轨迹数达千万级。中国电信研发的“星巡低空服务监管”和“星云低空飞行服务”两大平台,实现了低空飞行统一监管、集中运营,已覆盖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环保水利、农林植保等多个场景,并实际应用在亚运会、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中。中国联通自主研发的行云5G 网联无人机应用平台,为低空飞行器提供飞行控制、视频直播、航线管理、计划管理、成果管理、设备管理等能力,打造了城市管理、公安警务、生态环保等12类低空应用,并在全国12 个省份示范应用,赋能行业提质增效。


策略建议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和新兴产业,离不开起降、通信等综合基础设施,以及体系管理和运营能力的保障。运营商作为通信行业的运营服务主体和数字化技术赋能者,是低空经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把握低空经济万亿市场,将直接影响运营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生存形态与价值权重。因此,建议运营商围绕“低空标准制定者”“数字底座构建者”与“低空服务运营平台提供者”等关键角色持续提升能力,助力低空业务规模落地。


整合资源,加快全链条标准制定

我国低空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顶层规划和法规标准制定相对滞后于市场发展。运营商应加强行业资源整合,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全链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参与国家低空经济专项立法,同时联动国内外优势资源和市场,参与全球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协调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二是构建低空产业标准,通过推动产业链生态协同合作,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平台设计、应用创新等领域交流,共同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三是推进技术标准研制,充分发挥运营商在信息基础设施和频谱资源方面的优势,选取典型区域开展应用验证,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低空空联网标准规范。


统筹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运营商低空智联网建设仍在试点中,尚不足以支撑低空经济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发展。运营商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一是充分发挥成本优势,采取存量优化与增量建设并重的策略,通过有效复用通信网,按需新建智联网,降低建设成本,吸引更多政企客户。二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快5G-A(通感一体)、北斗、卫星互联网、ADS-B、雷达等技术融合,加快相关技术验证与应用试点,提高5G-A 实际覆盖范围、通信稳定性与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挖掘低空数据应用与传输服务潜力。三是充分发挥创新优势,运营商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核心技术突破,整合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构建支持多类型飞行器、多业务场景的低空智能网络系统。


赋能平台,推进低空应用创新

现有低空运营平台易用性较差,智能化水平仍无法满足典型场景的复杂需求。运营商应加快低空智能调度运营平台建设。一是打通应用数据壁垒,通过构建AI 算法与云底座,整合卫星遥感、气象监测和通信等多元主数据源,实现系统联通和信息共享。二是简化操作流程,提供空域申报合规校验、飞行风险评估预演等开箱即用的模块化工具,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低代码开发套件,降低应用门槛; 上线自动规划、动态避障等功能场景,孵化城市空中运输等轻量化应用场景。(作者:朱倩雯  王博)




上一篇:基于专利技术状况分析的天津低空经济发展策略

下一篇: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对策及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