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本部分将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核心,结合对文体旅融合四大典型模式的讨论,从“整合-拓展-激活-创新”一体化出发,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文体旅产业资源的整合

文体旅产业融合中的资源整合能够实现成渝地区产业的重组、渗透与交叉,助推成渝文体旅特色项目的建设。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为展现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的协同效应,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通过多样化资源的整合,搭建特色、互补性和差异性并存的文体旅产业格局:一是特色体育文旅资源整合。基于成渝区域自身地理、文化和历史优势,共同举办体育赛事、开发体育项目,通过“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杯”“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等融合文体旅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提升文体旅产业发展的特色性。二是互补性体育文旅资源整合。成渝地区应基于各自在文体旅工作中的独特情况,以“异质融合、优势互补”为核心,联合打造多类文体旅项目,实现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二、文体旅产业市场的拓展

文体旅产业融合要想真正得以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多样市场的分析:一是既有市场,即当前已存在的、稳定的受众群体。对于既有市场,成渝地区应不断结合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如可融入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旅游线路、完善交通设施、提高住宿餐饮水平,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融合市场分析,即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受众群体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成渝地区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等交通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支持各国品牌首店入驻,迭代升级首店经济。并可通过与农业、工业、科技等产业的结合,打造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文体旅产品,以此进一步拓宽受众群体。三是潜在市场,即尚未被充分发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受众群体。对于这部分市场,成渝地区可从受众群体的角度,基于不同群体的不同旅游消费需求,结合新兴的消费趋势和热点(如低空旅游、航空旅游、数字文旅等),打造精准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三、文体旅产业技术的激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成渝文体旅融合产业发展还应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在产业建设方面。应鼓励成渝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协同攻关NFT、AI、VR、AR、XR、MR、CR、6G 等新一代文体旅消费场景应用技术。广泛地将全息虚拟、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文物、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再开发场景化建设之中,开发多样文体旅体验;并应加快构建“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的技术链,实现用户洞察、用户体验、产品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提质增效,切实增强文体旅产业项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产业传播方面。应借助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围绕“成渝文体旅场景创新”专栏,精选内容、精准投放,做好既有成渝文体旅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不同类别受众群体更好地了解成渝文体旅优势禀赋,继而全方位提升成渝文体旅产业的感召力。

四、文体旅产业产品的创新

为展现成渝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多样性,让游客“有所选择”,各地区还需做好产品创新工作:一是全时域产品创新。应注重打造不受时间限制的全天候旅游产品,开发夜间文旅消费场景、挖掘四季旅游热点,让成渝文体旅产业更具“时时吸引力”。二是全样态产品创新。应围绕多样化受众需求,通过科普文教、体育竞技、特色宿集、亲子研学、影视演艺、体育康旅等多种文体旅产品的建设,吸引更多游客。三是全域产品创新。应注重发挥地区特色及优势,围绕巴蜀文化推动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强化“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区域文化品牌,利用全域文体旅产业的“齐头并进”,实现区域内文体旅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

五、结语

近年来成渝地区经济总量、常住人口规模等指标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文体旅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对成渝地区综合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文体旅融合产业的发展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助推成渝文体旅产业优化重构工作开展,相关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分析成渝文体旅产业发展禀赋,充分考虑市场、特色、质量、资金、技术等相关条件。通过特色品牌建设、经营模式创新,真正实现三大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互动发展。(作者:鲁刚)




上一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方向

下一篇: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低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