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旅产业均有“朝阳产业”“幸福产业”的美誉,三者的内部属性彼此契合,具有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其中,作为我国继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后,又一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无疑备受瞩目。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对成渝地区文体旅融合工作的开展现状、发展方向进行细化分析,具体如下: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从两地各自区位情况上看,成都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业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且当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美食色香味俱全,堪称旅行者的“天堂”;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是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有着个性鲜明的巴渝文化,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且重庆美食也让人回味无穷。二者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国内外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在这一背景下,文体旅产业品牌建设与推广自然更具广阔空间。
(2)体育资源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体旅融合产业。以成都地区为例,《2022 年成都市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报告摘要》中指出,2022 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1005.34 亿元,较2021 年增长8.66%。2023 年“五一”期间,成渝地区,接待游客较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17.9%、27.3%。由此可见,成渝文体旅产业发展中游客资源丰富,彰显了成渝文体旅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地理资源上,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三星堆、金沙遗址、大足石刻等文化遗产,以及九寨沟、长江三峡等自然遗产,这也为成渝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另外,成都始终以引进世界级大型赛事为主,几乎每年都有一项世界顶级赛事在成都举办,在世乒赛、大运会、羽毛球汤尤杯之后,2025 年世界运动会又将在成都举办。而重庆则依据其自然地形和产业资源,以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推进青少年及群众体育赛事为主要方向,举办了如2024 年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第十七届中韩青少年体育交流第二阶段活动、重庆马拉松赛等一些较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在体育发展历史上,两地也培养出了如郑洁、蒋婷婷、袁心玥等不少世界冠军,整体体育项目发展得风生水起。
1.2、劣势分析
(1)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整体来看,虽然成渝地区均有其各自文体旅融合发展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行政边界所造成的市场分割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极大限制了成渝区域内体育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两地文体旅产业发展依然“孤军作战,各自为营”,协同合作力度不够,跨区域文体旅产业布局不清晰,未能全面集中两地优势,共建文体旅品牌;甚至成渝区域内还存在着一些同质化的文体旅项目,且因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行业内也有恶意竞争现象。这种资源分配不均、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的情况,制约了成渝文体旅融合产业的“双赢”。
(2)区域文体旅品牌影响力不强。
近几年,成渝地区虽然围绕区域内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了不少精品体育赛事,但是各自体育赛事主要以“引进”为主,本土知名赛事品牌的建设力度不足,尤其是围绕各自资源优势的特色体育项目未能在大众消费中“出圈”。且除大型赛事之外,成渝地区不少文体旅项目存在小、散、弱的情况,缺乏系列标杆企业、企业家团队和项目,对客群分析下的精准文体旅配套产品开发不足,“一站式”文体旅融合配套延伸不够,不能真正打出“赛事吸引客流+ 文化赋能旅游+ 旅游扩大消费”的“组合拳”。
同时,成渝地区在文体旅融合工作中宣传力度不够,各种赛事虽多,吸引的却多为专业运动员或对此有兴趣的人群,而从国内外游客情况来看,非运动员专业人士及其爱好者明显占据更大比例,不能赢得这一部分游客的“青睐”显然也是制约成渝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一大问题。
(3)文体旅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文体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放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融合项目建设情况,不难发现其中不缺人力,但极缺人才。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文体旅融合新业态(如数字化、沉浸式、AR、直播、研学、city walk 等)不断“出圈”,游客出行热情高涨,出行要求提升,这对成渝等各个地区的景区管理及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在这一背景下,要想做好文体旅融合工作,必须加大对“新人才”“融合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依托文体旅发展趋势,做好人才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升工作,从现有情况来看,成渝地区在此方面还做得不到位。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为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基于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搭建巴蜀文体旅“走廊”,本部分将围绕产业一体化模式、产业重组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渗透模式四大形式,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进行讨论。
2.1、产业一体化模式
产业一体化模式是指三大产业依托特定空间载体,通过产业空间、设备、技术、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打破区域内文体旅产业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的壁垒,形成的一体化产业集群。基于此,成渝区域可立足各自优势,打造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体旅品牌,用“一条路”的方法,形成“以一贯通”的文体旅融合项目。通过“一站多玩”“一玩多站”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深度游路线,让游客既可以在文体旅各产业融合中获得多样体验,又可以在一站式旅游里感受成渝的多样风情。
2.2、产业重组模式
产业重组型融合包括内容重组和商业模式重组两种形式,旨在利用相近的客群市场,通过对一种产业资源的扩大而形成的多产业融合模式。如素有“美国春晚”之称的超级碗(SuperBowl)中“品牌赛事+ 文艺表演+ 场馆观光”的模式即是文体旅融合产业重组的特色体现。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点,在这一方面,其可以利用成渝地区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结合区域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知名文艺团体,通过品牌赛事与文艺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的同时,提升赛事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同时,成渝地区还可借助区域内的场馆资源(如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成都大运会场馆等),打造小型观光活动,并以此激发游客的中长期旅游热情,继而进一步推动成渝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2.3、产业延伸模式
产业延伸模式是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功能互补,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创造新的流量和附加值,形成融合型产业新体系。基于这一模式,成渝地区可建立“慢体育休闲小镇”,推出大量与“慢体育”相关的文化节庆活动,并围绕这类活动,附加娱乐、休闲、大众体验等多元化产业(如文艺表演、健康美食节等),以此充分挖掘游客“消费潜力”,让更多游客可以从“一个关注点”延伸出去,产生消费、体验的主动性。
2.4、产业渗透模式
产业渗透融合是指某一产业活动向其他产业自然而然渗透的过程。其中,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渗透融合的主要模式多以高新技术为纽带,如通过APP、小程序等线上运营工具,在充分了解游客旅游期望、个性喜好的同时,通过客群的精准细分,在提升核心产业质量的同时,附加多产业功能,进而拓展经营业务范式,带动区域多元发展。如Keep 运动APP能利用大众碎片时间,将健身饮食、运动社交、跑步骑行、装备购买、健身教学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结合线下马拉松和露营社交等旅游类活动的开展,实现文体旅“齐头并进”。成渝地区也可借助这类形式,围绕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体育需求,打造“研学+ 健身+ 竞赛+ 康养”多样化的体育核心产品,并围绕不同核心产品的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为消费者增加多样“附加体验”,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的文体旅产业样态,吸引更多人群对成渝文体旅品牌的关注与认可。(作者: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