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自然条件、种类分布、初加工企业等现状,指出产业发展中存在主导品种不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三产发展不足、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一、西乡县中药材发展基本情况
1.1 自然环境条件
1.1.1自然条件适宜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和巴山之间,总面积3240km2,其中山区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4℃,降水量800~1300mm,平均蒸发量457.2mm,县内流域面积10km2以上河流70余条,生态环境多样、土层深厚,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及硒等多种矿质营养元素。优良的气候土壤条件,造就了西乡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县域中药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2 中药材的分布及种类
据《西乡县志》记载,西乡县约有动植物中药材156科1300多种,常见中药材230种。国家挂牌收购的137种,在全省收购的二类药材74种中有32种,占43%。有香橼、大黄、乌药、元胡、银杏、厚朴、杜仲、天麻、姜黄、丹参、猪苓、白芍、拐枣、苍术、白芨、重楼等中药材品种。国家确定的34种贵重药材中,西乡就有牛黄、麝香、杜仲等15种。在地产植物药材中,由于地势、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作用,自然形成各种药材基地。沿牧马河两岸的平坝区为香橼主产区,尤以柳树镇的三义村为最,被誉为“香橼之乡”,私渡、沙河、桑园、白龙等镇浅山丘陵区为天麻主产区,大河镇等高山区为杜仲、黄柏、大黄主产区,大河、骆家坝、杨河等镇主产党参,骆家坝、大河镇主产云木香,两河口镇主产红花。骆家坝镇的细辛坝村、贝母塘村即因明清时盛产细辛、贝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1.2 中药材种植
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主要种植有香橼、大黄、乌药、元胡、银杏、天麻、艾草、杜仲等。2023年实施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28个,完成投资661.50万元,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6000多亩,158家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进行规模化种植,着力打造西乡中药材拳头品种,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1.3 中药材初加工
当地的西乡长江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荣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已成功开发30余种兽用中成药制剂,销往全国各地。杨河镇厂湾村艾本艾公司集种植、加工艾草制品,坐落于沙河镇的陕西省汉台药业公司主要生产艾草康养及治疗类的药膏,畅销全国各地。另有汉中盛世百草、宏志农业发展,西乡县金坪农林科技发展,友和生态,陕西汉方济世药业,华林农林生态科技开发等17家生产企业,从事中药材收购、生产、加工、销售。其中友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目前以加工香橼茶为主;华林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已开发产品有香橼泡茶丝、泡脚包、饮片。缘橼圆饮品有限公司与陕西理工大学和扬子江药业集团合作,研发香橼白酒系列、香橼精油、纯露等化妆品系列。大河镇龙池村中药材加工厂新建3条生产线,可生产大黄、天麻、独活、云木香、杜仲、厚朴等多品种初加工制品。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2.1 优势主导品种不明显
西乡县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品种繁多,但缺乏相对优势。品种和种植分散使得标准化生产难以推行,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布局,导致种植种类多而杂乱,削弱了市场竞争力。由于缺乏主导品种和规模化种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西乡县中药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吸引大型药企、药材批发商等长期稳定合作。
2.2 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在西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进程中,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牵头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和质量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缺乏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组织,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中,无法获得价格优势。农户自行分散种植模式,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和信息获取渠道不足,制约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难以提升。
2.3 中药材二、三产发展不足
精深加工环节,设备与技术落后,以传统简单加工为主,缺乏能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高纯度药品、新型保健品的复杂技术和精良设备。销售环节,因信息闭塞、不对称,农户和企业难以及时掌握供需和价格动态,导致价格波动大。且销售渠道窄且不稳定,依赖少数收购商,线上平台建设滞后,未与大型药企、连锁药店建立长期合作。产业链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整合,各环节脱节,种植原料与加工需求不匹配;加工企业因销售不畅不敢扩产。产品附加值低,以粗加工原料出售,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
2.4 技术服务不到位
目前西乡县缺乏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限制,人才难引进;政府、企业对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少,新设备、技术难落地,人员培训不足,知识更新慢;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缺失,基层推广站人力不足,机构间协作差,新技术难应用;对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政策支持,药农依赖经验,主动寻求新技术服务的意愿不强,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作者:周跃军 周显兵 胡德勇 侯小伟 李小谊 王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