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低空经济现状及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挑战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该领域将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河南应因地制宜找准新产业新赛道的切入点,推动区域经济由“平面”向“立体”模式转变。梳理当前河南布局低空产业的优势和短板,面对机制标准不完善、智力支撑不足、企业能级不高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河南发力低空经济的优势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物流配送、空中游览等应用场景丰富,这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市场潜力。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河南省通用航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年)》《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等政策的推行,也为河南低空经济发展护航。

(一)交通通信双枢纽优势明显

河南地处中原,承东西贯南北。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1轴、1廊、1通道”经过河南,“米字形”交通网让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高铁交通圈可覆盖约4亿人口。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和光缆干线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当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入加速期[3]。河南拥有广阔的低空空域和丰富的现代航空资源,如安阳航空运动学校、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等,具备建设“低空天路网”的区位优势。在《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3》中,郑州航空港区全国排名第6,并且作为目前唯一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航空物流枢纽和经济增长高地,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先发优势。

(二)工业制造基础坚实

河南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较好,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配套相对完善,如洛阳光电、新航集团、轻研合金等企业在航空配套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初具规模。目前,河南具备自转旋翼机、地效翼船等类型通用航空器整机制造能力。无人机产业方面布局较早,安阳、西华无人机产业园年产突破万字大关。河南卫星产业基础较好,拥有中电27所、中科光启等多家知名企业与平台,在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方面不断突破,“中原星谷”正提速建设。河南整体具备低空经济相关的生产制造、服务一体化基础。

(三)通用航空设施不断完善

河南“一核(郑州)、两翼(安阳、信阳)、六组团、多园区”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正在构建。截至2024年年初,河南民用机场数量达到5座。目前,河南已落成的通航机场有郑州上街、安阳殷都、新乡唐庄、周口西华等6座,安阳林州、洛阳万安、驻马店平舆、商丘民权等14座通航机场在建中。安阳等地市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方面,如飞行服务站等,规划布局基本完成。2024年5月,河南首条低空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首飞成功,低空经济发展正式迈上新台阶。

(四)科研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河南初步形成了以“两城一谷”为内核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河南共设立省实验室2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中试基地36家,创新联合体2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67亿元,中原创新高地逐步隆起。全国首个5G泛低空飞行测试基地落地安阳,聚焦低空经济重大科技需求的蓝天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涉航企业有65家,其中无人机企业40家,基地在无人机导航、控制、载荷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河南低空经济现状及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挑战

二、河南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挑战

(一)法规政策尚不完善,低空基建有待补强

低空经济涉及空域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目前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存在一些空白和模糊地带。随着低空飞行活动日益频繁,空中交通管理和安全监管面临更高要求。河南低空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用机场数量和运营规模、直升机起降点、飞行营地、通信导航等尚未达到适应发展需求的水平。以机场数量为例,2022年全国民用机场共254座,相较四川16座、湖南9座、湖北7座、山西7座,河南建有5座,机场规模仍有进步空间。中部六省目前共38座支线机场,其中湖南9座、湖北7座、山西7座、江西6座、安徽5座,而河南仅4座,位居末席。从吞吐量角度来看,2023年支线机场河南仅洛阳北郊机场(第93位)和南阳姜营机场(第94位)进入全国百强。2024年第一季度,郑州机场货运被鄂州机场超越,地面设施的运营能力仍需提升。

(二)企业能级尚需提升,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河南低空经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上下游产业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中豫航空等头部企业拉动力仍需提升,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金投入较少且不稳定,借助资本市场的综合能力不足。部分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面临“先发优势越来越小,‘走出去’难度加大”的挑战。如龙头企业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农业植保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仍面临市场同质化竞品的增加,以及国内头部企业的冲击。当下,低空经济相关的生产服务活动层次较浅,许多市场领域开发仍是空白状态,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发展。多数企业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公众对低空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够,在市场推广和消费者教育方面仍需提升。

(三)技术研发相对滞后,人才支撑有待巩固

以无人机领域为例,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河南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较少,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产品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升级迭代速度较慢的问题。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关核心部件国产替代能力不足,飞行控制、智能避障、通感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还需突破,飞行器维修和航油航材保障能力较低。且随着低空飞行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地面雷达部署成本高,组网能力差,河南现有通信网络可能无法满足低空飞行器对飞行数据稳定支持的需求。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河南缺乏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以及跨行业综合型人才。当前河南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校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同步,人才供给与低空产业需求不匹配,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2022年科技部《河南省创新生态摸底评估报告》中有40.4%的科研人员表示对外“几乎不合作”和“不合作”,且河南还面临“吸引力弱+向外流失”的人才双重困境。(作者:尚思宁)






上一篇:低空航空器在紧急医学救援应用中现状及问题

下一篇:河南低空经济如何发展?推动河南低空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