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农耕文化始终是推动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的重要凝魂聚力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农耕文化对于乡村社会乃至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作用。以创造性的创新和发展对传统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行深度挖掘,从乡村振兴的多点位、多角度、多个方面激发和唤醒农耕文化对于乡村社会潜在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聚合作用,从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振兴。根据当前农耕文化的生存困境,有针对性地探寻农耕文化的可持续方向,让农耕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部分。
一、深挖农耕文化内在张力,塑造优秀文化场域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生存的基本单位,乡村的人口减少甚至是村落的消失,是农耕文化流失和传承断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农耕文化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文化传播力也随之减弱,也会造成乡村自身凝聚力的弱化,使得乡村社会的根基发展不稳,乡民自身对于农耕文化的认同度也会不断降低,模糊和弱化传统农耕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然发展规律,将农耕文化自身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价值与之进行糅合,以新的时代内涵重新诠释农耕文化。将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活力因子和优良基因与新时代精神内涵融合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在张力,实际用以解决当前乡村社会发展中农耕文化、乡村文明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用实际问题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的复兴发展,以问题促发展,以发展帮农民,让传统农耕文化用于农民也赋于农民,形成传统农耕文化复兴路径的良好循环,以此实现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精神内涵的焕新发展。
以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点,对其进行深挖、传承和创新,呈现有形的乡村文化。同时,助推乡村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从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将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展现生机与活力,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在张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村落,保护农耕文化生存和活动的现实载体,在符合新时代文化审美的基础上,在大程度上保留农耕文化特色,弘扬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强大的精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具有农业文化气息的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为例,可以通过继续开展具有农业文化气息的特色节日、生产方式、民俗文化等农业文化实践活动,挖掘农耕文化价值内涵,打造特色农耕文化体系,拓展农耕文化活动形式和衍生载体。通过具体的活动载体,振兴传统农耕文化,凸显中国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塑造优秀文化场域。
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融合布局
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农耕文化本身的技术发展,还包括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哲学思想、文化产品与其他村落文化等特色文化,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内核,并将其融入于乡村的建设发展、乡村产业布局和人文情怀之中。
通过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形成以农耕文化为母体,在发展农耕产业的同时,突破专业生产的单一产业运作模式,衍生和发展其他相关产业,以文旅产业等多种产业形态来构建完整、可循环、可持续的乡村特色产业链,来达到带动乡村整体建设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产业融合和扩大发展等方式,形成产业融合布局,将农耕文化的传播影响辐射面扩大,为更多的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个新的解题思路。
以本文案例研究对象湖州荻港桑基鱼塘为例,桑基鱼塘在荻港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座传承鱼桑文化的古村落,鱼和桑一直是人们生产劳作的主题。通过传承和发展桑基鱼塘这一传统农耕文化,以此为母体,发展衍生出“鱼文化”“蚕桑文化”等多种文化并打造相关文旅产业链,形成多种文化产业融合布局模式,为荻港创收。在桑基鱼塘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模式。利用传统农耕技术既支持乡村农业发展,又自觉参与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同时加快形成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衍生出相关文化产业,形成了以桑基鱼塘为主体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世世代代的荻港村村民利用当地的优势,将传统的鱼桑文化保留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具有水乡特色的休闲农业盛宴,游客们来到这里体会独特的鱼桑文化、农耕文明,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母体文化和营养源,衍生出其他多种文化产业模式,开发和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融合布局,以此焕新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发展。
三、聚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扩容农耕生存空间
直接以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虽然成效显著,但在这过程中常常会遗失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忽视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平衡;仅仅守着传统文化,虽能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传统文化,但不能与时代相融合,对乡村经济的建设有所局限,不能让村民真正富起来。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复兴传统农耕文化以赋能乡村振兴,正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剂“良方”,能够作为一架衔接现代科技和传统乡村文化的“桥梁”,使二者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达到巧妙平衡,焕发时代光彩。
通过推动乡村治理协同建设,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将乡村社会共同打造成为一个整体,为农耕文化反哺乡村社会创造基点,让农耕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母体和营养源。有了农耕文化这一个发展基点,再辅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找寻现代化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平衡点,找到一套较为完整可行的现代化生产和运营机制,最终实现农耕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并赋能于乡村振兴。
农耕文化最为关键的便是“农”,这是乡村社会的核心,亦是中华文明的根本,而农民更是“农”的主体,无论发展走向如何,农耕文化的发展核心都应以农民为主体。就目前农村社会现状来看,农民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断削弱,甚至存在机械可代替农民、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农民等思想观念,导致农民社会地位逐渐不断降低。针对这类“轻农民”的思想,首先应该转变的便是部分小生产农民对于农耕文化的不重视和固化错误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这一主体对于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人才引进和支持高新科技人才回流等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愿意回到乡村、回到农耕,让更多的人愿意做“农民”,以此提高农耕文化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扭转社会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偏见。
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农耕文化的生存空间扩容,探索其新的时代发展内涵,实现农耕文化的各类资源整合,运用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跟上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政府在组织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耕生产的发展质量,培养村落专业特色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扎根乡村,推动乡村治理协同建设。
同时,构建多主体嵌入,实现农耕集群治理,建立多重联结的网络组织,凝聚乡村各方力量,在各主体之间进行互动,协同实现产业集群治理能力的提高,扩容农耕文化生存空间,营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发展趋势和氛围。 (作者:张羽祯,蔡佩宏,关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