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困境 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母,拥有悠长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和基础。该文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焕新发展并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当下,透过传统农耕文化所面临的传承、认同、没落等方面的生存困境,剖析其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一、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困境

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各种现代文明的冲击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价值认同的危机。传统的农耕生产技术逐渐被现代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所取代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生存困境。


1.1 农耕文化传承逐渐衰微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大量中青年人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主要承载者,从事专业农耕生产的农民数量也越来越少,而留在村落中的青壮年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的工作意愿更加倾向于离开农田,这就导致了农耕文化传承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无人可传,是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这也与长期以来农耕文化传承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一定的关联。传承意识的缺失,对于农耕文化的不重视,势必会造成农耕文化的传承走向没落,进而容易致使乡村振兴无法取得应有实效。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作为村落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题方案。


1.2 农耕文化价值认同危机

作为四大农耕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有 600 多部流传下来的农耕文明著作,其中有 300 多部能够读到原著。然而,由于封建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徭役赋税,让不少人对农耕文化产生不好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农耕文化价值认同产生危机。在中国近代血泪史的影响之下,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在长期“读不好书就只能种田”的“去农”思想影响下,使得一部分人对于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度并不高,甚至持质疑态度,认为它是落后的代表。此外,由于目前许多专业从事农耕生产的农民,多为老一辈,自身文化素养具有局限性。所以,其对于农耕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认同度也受限,很少认识到农耕生产其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大众对于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产生危机,嫌农、厌农情绪存在,传统农耕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1.3 农耕生产技术走向没落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传统的农耕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国家通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了农业大规模化、规模化生产,从而成为农业强国,以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成为主流趋势。这种大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更加具有竞争力。然而依靠学习和借鉴西方农业科技强国,以机械生产等科技发展的手段,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的农业增产,导致使传统农耕生产技术逐渐走向没落,人们更多通过使用大机器大生产来代替传统农耕生产,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逐渐被忽视。农耕遗址遭受破坏逐渐被荒废,农耕理念和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所侵蚀,使得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地位日渐式微,面临较为严峻的生存困境。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化元素不断塞入农村的生产生活中,使得许多农村中原来的传统农耕习俗逐渐消失。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困境  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二、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面对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实现大规模推广,使得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意蕴着浓厚的现代性,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以逻辑联系和内在张力为挖掘点,深入探寻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这一探索,找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复兴路径,赋能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中国方案”的必然性与进步性。


2.1 以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乡土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乡村发展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根基所在,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乡村社会中,农耕文化仍然是社会文化存在的主要方式以及精神资源的主要形态。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传承根脉,找出乡村自身得以长期发展的特色文化所在。只有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才能够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将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源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哺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并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基点,助推多方位多层面的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生态振兴。


2.2 以农耕文化兴旺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果乡村没有兴旺的产业,就会面临经济、人口集聚和乡村治理等现实困难。因此,在产业同质化的环境下,如何让产业生存并得以长效发展,找出兼具符合时代发展浪潮和乡村文化特色的产业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乡村发展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各地纷纷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乡村产业的兴旺不仅关系到乡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乡村的整体发展和乡民的生活质量。


在机械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下,农耕文化的生存尤为不易,却也格外珍贵。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构成,农耕文化成为了乡村探索自身特色产业的重要切入点。由于产业同质化的问题,乡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既能适应时代发展浪潮,又能体现乡村文化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农耕文化为发展契机,通过对其传承、发展和创新,融合乡村自身特色,形成以农耕文化为母体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示乡村文化的产业,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景区和民俗村,吸引游客,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例如湖州荻港桑基鱼塘,在结合两千多年农耕背景下,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建立养殖、餐饮、休闲一条龙的乡村旅游,构造完整乡村特色产业链。地区在扩大农耕文化的传播影响辐射面的同时,也实现带动乡村整体建设的目的。


2.3 以农耕文化助推乡村生态

在我国乡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许多乡村地区由于早期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倾斜,从而不断侵蚀从事专业农耕生产的乡村区域,挤压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空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号召下,各个地区纷纷积极响应,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实现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农业不仅注重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变得愈发不可或缺。


纵览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生态农业的思想早已有迹可循,桑基鱼塘、稻田养鸭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都体现着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浓缩着中国农民的智慧结晶。生态农业的发展,仅仅依靠工业机械难以实现维系,传统农耕文化为生态农业的打造提供重要的解题思路:通过紧抓地区传统农耕文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条件,灵活运用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实现“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农耕文化的优势,打造地区特色名片。 (作者:张羽祯,蔡佩宏,关琮严)




上一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耕文化的复兴路径(湖州荻港桑基鱼塘项目案例)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财政金融联动支持农业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模式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