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痛难点分析

文章以传统乡村产业、新兴乡村产业和乡村数字化治理为切入点,探究数智赋能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乡村传统农业生产中数字化及智能化设备普及率较高,但存在转型不彻底、后续维护困难;乡村新兴产业数智赋能技术支持相对滞后、岗位人才稀缺;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规划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加大了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的难度。


一、数智乡村的提出

数智乡村即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乡村生活智慧化、乡村产业数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代化农村。数智乡村是数字乡村的升级和引申。以往的数字乡村强调数字技术如农业信息化技术、数据集成技术等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升级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开始应用在乡村振兴中。

数智乡村在近年来背靠政策支持和企业扶持发展迅速。一方面,政府对于数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9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提出建设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等措施,并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一章中整章围绕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行阐述,为数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截至2020年,全国的数智乡村指数达到23.92,较2016年的4.81提升了4.97倍,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0%,可见数智乡村建设水平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各企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数字智能技术,促进了数智乡村的发展。例如京东的“乡村数智化合伙人”任务以及“一基三化五流动”的乡村数智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智慧物流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售卖,以“商流”助“兴农”。中国移动也发布了《数智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七大乡村数智化工程”,从基建、产业、医疗、文化、教育、乡村治理、金融等七个方面,助力乡村实现数智化发展。除大企业外,各地域的本地企业也开始加入数智赋能乡村的合作中,2023年6月巴州库尔勒市召开的“数智赋能新乡村、携手共建新丝路”洽谈会,有关县市和企业举行了现场签约仪式。


刘鹏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的概念,提出了数智技术在智慧农业上的应用策略,指出当前数智技术在乡村的融入,需要有标准的制度体系,例如智慧农业标准制度体系,以数智处理系统为基础、以大数据承载平台为发展方向。庄家煜指出数智技术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逻辑关系,并提出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等基础性策略。唐剑以民族地区为试点,针对数智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进行研究,针对产业发展动力困境、产业创新活力不足、产业拓展能力不佳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产业引智政策和健全产业保障机制等策略,对数智技术助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提出了借鉴参考。高莉基于人工智能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应用,提出了设立产业研发基金、建设三产融合示范园及智慧旅游农业等展望,但其展望还未取得实际效果。总之,数智赋能乡村取得了较为高速的发展。但由于数智乡村的发展时限较短,如何将数智赋能融入乡村产业振兴和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加快数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尤其是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发展尤为重要。

数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痛难点分析

二、数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痛难点分析

(一)传统乡村产业智能化转型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运维成本

传统乡村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关系着数智乡村建设中乡村生活智慧化能否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数字化以及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但因囿于传统人为依赖性较大、农产品智慧服务端技术未更新以及农村信息通信技术壁垒等原因,导致乡村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不彻底,且后续维护成本较大,数智赋能的可持续性稍显不足。


首先,农民的主观意识壁垒。传统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而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又以农民直接的经验技术为基础。当前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主体即农民的数字素养不足、信息化意识不够,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数智赋能乡村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基础设备的更新,也需要农业生产的主体,即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才能够将传统的农作经验与新兴的智能技术相结合,促进数智乡村的可持续转型发展。


其次,产业服务端的标准参差不齐,不利于乡村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尚未有标准化的监控设备和指标,部分经济不发达农业地区的智能设备较为落后。虽然在智慧农业的赋能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开始逐渐透明化,农民和销售方能够通过智能测算来预估收成以及抢占市场份额,但基于当前农业生产地域的分散性,部分地域的智能设备覆盖不足,农作物生产和销售端的信息并不完全对称,智能技术中的区块链技术链条冗余,且后续维护运营的资金不足。


最后,传统农业依赖信息化程度较低。为加快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发展需要扩大基础信息设备建设。当前全国已经建立200余万个5G基站,但在部分农村地区,5G还没有全面覆盖,或已建立5G基站但缺少5G终端。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加快补齐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一文,指出城乡存在较大“数字鸿沟”,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不足4Mb/s,或偏远地区村落未建宽带的情况依然存在。可见,在农村基数大且分布散的情况下,乡村的传统产业以及日常生产生活智能化转型不彻底。


(二)新兴乡村产业数智融合模式不断优化,需要引进高质量人才

当前乡村新兴产业主要是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上融合数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例如“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智能化加工厂、休闲农业、农旅结合等。然而新兴乡村产业的数字技术融合较为滞后,岗位人才空缺问题多有出现。


一方面,现代数字智能技术与乡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融合,停留在较为基础的阶段,智能仓储出库、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的产业融合深度不足。以乡村第二产业中的木材加工产业为例,木材加工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操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块化管理和生产自动化,但在指令CAM的派发以及与办公室ERP的对接等互通互联的过程,还需要人工进行,智能化程度稍显不足。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也指出当前乡村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的问题。在农产品的加工上,使用的数字技术也较为基础,运用RootAI等智能采摘机器人的农场较少,还停留在统一机械化的采摘加工模式上,无法从第一加工程序对农产品进行较为精准的优劣判别。另一方面,现阶段返乡就业人才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人才,高技术岗位的人才空缺。乡村新兴产业的数智化发展需要高精尖的人才进驻,乡村人才的梯队断层,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普遍较为缺乏;或高技术人才下乡后,在乡村停留的时间较短,技术人员在乡村的流动性较大。


(三)乡村产业数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需同步协调量化分析与实践

数智技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以完善的乡村数智管理体系为保障,数智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关系着数智融入乡村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以智慧农业为例,在针对农作物生产时,需量化数智管理指标,将地理位置信息数据、土地资源数据、农资数据、气候数据、植保数据等,通过卫星遥感、数智监测系统、分析系统等逐一量化,才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进行农业决策。然而,当前乡村数智管理体系中的量化分析与实践的同步协调性仍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检测的部分层面和实际落实层面。一方面,数智技术在乡村仍需发展,部分乡村在地理信息数据和植保数据上无法精确掌握。虽然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针对部分偏远山区或地质较为复杂的山区乡村,对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监测分析会在具体的地貌问题上有所偏颇,对于横断山区等垂直农业地区的分析量化还需完善。另一方面,植保数据、土壤数据中的湿度、温度、氧等参数,无法实时更新,且因数智技术的不平衡,各乡村地区的植保数据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无法更加精准地指导生产,也无法通过数据预估产量、质量进行投放市场等决策。这会降低农民对数智技术的信任和使用率,也影响了数智乡村建设中的数据决策,乡村产业数智管理体系的不足不利于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曲径)




上一篇:数智赋能融入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三大路径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永泰县为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