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发展的思考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坚持“四个面向”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凸显了生物医药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关键性地位。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经进入了从“量”到“质”,从“点”到“面”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仍然存在着生物医药创新体系薄弱,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不高、部分领域对外依存度较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需要坚持创新引领与体系思维,将系统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解决制约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加快构建生物医药领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发展的思考

一、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

(1)强化政策环境对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保障支持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层因素。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各部门相继出台了鼓励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鼓励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发展,规范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与临床应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等。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地区陆续出台了大量的区域支持性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补贴,探索跨省合作模式,推动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升级。但是,这些政策大多鼓励以大型制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生物技术公司的支持较为有限。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现代化监管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还存在相对滞后等问题,制约了部分有前景的创新产品研发进程。因此,建议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出台具体的创新激励政策细则,提供具有普适性的创新环境,为生物医药创新机构起到重要的导向性和支撑性作用。


(2)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在生物医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启动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旨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国家财政经费投入,加强技术平台建设,鼓励与引导技术创新,推动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围绕生物医药产品开发、体系建设、产业国际化等标志性成果集中攻关,推动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国家财政经费的投入也引导了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生物医药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加大,2020年A股上市的公司中有28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了20%,其中前6位均为生物医药公司。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还处于快速跟进式创新阶段,“metoo”类产品比较多,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如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这一靶点,有上百家药企在扎堆研发新药;针对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药物,有50多家药企在申报临床试验;针对肿瘤细胞表达蛋白Claudin18.2,有近40家企业开展靶向药研发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的经费投入大多聚焦于生物医药领域上游的基础研究,对于下游的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力度还很薄弱。高端仪器装备、科研试剂耗材以及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美西方发达国家,限制了生物医药领域的整体创新和发展。因此,建议加强创新技术引导,建立国家级示范应用技术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转化衔接,加速推动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真正形成。


(3)关注成果产出和创新集聚效应对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正向反馈

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陆续建设了一批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集聚发展态势。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拥有从基础研究到转化、临床试验、金融服务等各类平台,已经在园区内形成全链条闭环,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搭建了专业孵化、CRO外包和设施共享等平台,吸引众多高校和企业设立或扩大其研发中心,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苏州BioBAY园区致力于构建全球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将生物医药行业资本、人才、科技等资源有效整合,设立初创型企业基金,建立信息与资源共享技术平台,成立医疗器械企业孵化器,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协同发展。尽管如此,这些园区目前的辐射作用仅限于所在地区,尚未形成覆盖全国的引领作用。因此,建议建立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生物医药创新园区,国家级园区聚焦重大创新产品研发,省市级聚焦当地特色优势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各个园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全国范围内生物医药创新主体的共赢发展。


二、降低我国生物医药对外依存度

(1)将科研试剂与生产装备制造列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

目前国内科研试剂市场高度分散,国外品牌虽然优于国内品牌,但仍未实现绝对优势,国产科研试剂替代的进程正逐步加快,一些创新型生物企业具有高端科研试剂的研发实力,只是相关领域市场较小无法实现向产品的转化,亟需国家给予政策和市场支持。关键技术和核心元器件制造能力是生产高端仪器设备的重要环节,建议全力强化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研发,提升各组件制造水平和整体制造、系统控制质量,从源头提高创新成果。同时,在实现进口替代的过程中,建议政府引导产学研机构进行联合研发,并给予研发、生产、审批和市场采购等多项政策支持。


(2)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规划人才战略

生物医药领域是国际人才交流最为频繁的领域之一。人才交流与合作带来大量活跃的科技前沿成果,在带动科技自主创新和高端技术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受技术竞争封锁管控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端科技人才交流与引进面临巨大挑战。建议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人才,分类进行人才规划。一是着力培养青年科研人才,设立内部人才基金,加大对青年技术研究人员的扶持力度,营造保障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的内外部境;二是全面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实验室和顶级科学家团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高端科技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三是注重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和产业支撑性人才,推动企业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并购或者投资获得国外人才和资源,拓宽人才来源。


(3)进一步加强生物信息资源存储利用

生物信息已成为影响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军事、技术、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意义。近年来,生物科技的研究逐步向数据密集型科学转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获批“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成为继美国的NCBI、欧洲的EBI及日本的DDBJ之后,第四个全球规模的综合性生命组学大数据库。但是,我国生物信息资源高度分散、资源量小的格局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科学研究仍需依赖访问国外资源。因此,建议不断加强我国生物信息存储、利用、标准建设,加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设,夯实未来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数据基础。


三、加强我国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科技治理

(1)把生物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生物技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是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必争之地。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形成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建设生物技术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前瞻谋划与布局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发展

生物医药科学技术需要前瞻谋划和长远布局,围绕重大科研任务和需求,建立平战结合的科技快速响应和集中攻关机制。建议依托国家科技计划,聚焦生物领域重大基础问题、前沿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对生物技术原创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及自由探索研究的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平台与基地等国家科技计划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层设计、部署安排和组织实施。


(3)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发展双循环机制

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依赖技术引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建议面向底层与颠覆性战略生物技术,聚焦解决核心技术短板与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加强理论源头与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研试剂、核心设备、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更好地保障产业良性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


(4)加强关键生物技术自主研发

建议聚焦生物医药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自主创新技术,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族群。加强生物技术基础条件支撑平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战略资源保障平台体系等建设。加强技术标准、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为我所用的技术规则与标准。加强生物科普与科技基础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学科科技基础。同时,鼓励我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学家积极参加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在国际科技合作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崔蓓)




上一篇: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及思路

下一篇:生物医药产业团体标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