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前沿生物技术为主的生物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济南、青岛、淄博、德州等市生物领域龙头企业,收集各市生物经济领域相关资料,对山东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前沿生物技术四个重点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摸底,分析了山东省生物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山东省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全国领先
山东省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生物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积极建立创新研发平台,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从产业规模看,2022年,山东省生物医药规上企业实现营收超3000亿元,利润总额超500亿元,产业规模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12家医药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数量居全国前列。从研发能力看山东省拥有21个国家医药创新平台,5家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61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以及4个首批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科技支撑能力强劲。研发出中国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中国首个I类新药“替戈拉生片”,填补了山东省冻干人用狂犬疫苗领域空白。从区域分布看,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初步形成了“全域布局、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济南市生物医药企业已达5913家,产业规模突破2039亿元,20余个原料药及透明质酸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22个制剂出口国际市场且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青岛生物医药企业已达3600余家,拥有海尔生物、蔚蓝生物、海泰新光、海利尔、华仁药业、百洋医药等多家医药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威高医疗、蓝谷药业、瑞利生物等一批总投资超过400亿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建设。威海市在医疗器械领域众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临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区。
(二)生物农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山东省在种质资源保护和生物育种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系统,包括4个中期库、8个短期库、5个试管苗库、30处种质资源圃以及5个原生境保护区(点),收集、引进并保存了8万余份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涵盖了21科、67属和96种植物,在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维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在育种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作物育种领域,山东省拥有758家种子持证企业,年销售额约1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在畜禽核心育种场和扩繁领域,拥有18家国家级基地和13家省级基地,与735家畜禽种业企业共同合作,年产值近500亿元;在水产种业领域,拥有110家水产种业企业,其中国家级17家;规模育苗场1100余家,育苗水体达到350万立方米,年育苗数量高达1.5万亿单位,占全国的23%,领先优势更加明显。
(三)生物制造产业特色优势突出
山东省在生物制造产业方面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透明质酸研发、生产技术、规模和市场份额全球领先,产品市场份额占全球40%;功能性糖醇国内市场占有率70%,国际市场35%,低聚木糖和木糖醇生产能力全球第一;玉米和大豆深加工领域技术水平领先全国,谷氨酸产能占全国近50%;柠檬酸生产规模全国第二,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德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豆高蛋白加工基地和亚洲最大的低温豆粕生产基地。日照市建成国内首台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烟尘排放约19吨。枣庄市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约30万吨,节约标准煤约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万吨。
(四)前沿生物技术加速布局
脑科学加速布局,发布《医养健康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山东脑科学产学研用联合体和数据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山东脑科学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心,引入国际脑科学院士资源,力争打造全国脑科学产业发展与类脑研究“第三极”。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研发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将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应用于生物育种领域;建成了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和自动化样本库等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生命科技核心工具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AI药物研发潜能初现,济南市新药研发综合服务基地暨济南人工智能与药物自动化实验室项目正式落地,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宋弢教授参与编著的《智能药物研发—新药研发中的人工智能》成为国内首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书籍。
二、山东省生物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投入,山东省生物经济重点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技术成果和新业态等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生物经济多元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更长期的政策支持、更多元的资源投入和更广泛的人才支撑,山东在支撑生物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机制、创新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
(一)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山东生物经济的监管体制、决策机制和政策体系亟待改进,特别是在涉及伦理和安全问题的前沿技术领域,如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和克隆等,亟需建立专家评估和决策机制,以有序规范推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比如,在转基因微生物应用方面仍存在较多的政策法规限制。另外,高昂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生产投入与传统有限扶持政策之间的矛盾也需要研究解决。为此,应考虑优化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及时建立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协商解决机制,确保涉及伦理和安全问题的技术得到适当监管和管理。
(二)同质化竞争严重
山东省生物产品市场同质化竞争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如赤藓糖醇、口罩、一次性医用针管、普通种子等生物产品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竞争,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被迫降低产品价格,严重影响产业良性发展,且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经济的各个领域。要避免不良竞争行为,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监管,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共同维护生物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创新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山东省多数生物领域企业研发能力有限,尤其在核心研发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创新仍然处于跟跑阶段。比如,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例,省内医药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与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相比差距巨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高端医疗器械等技术水平也存在明显短板。在生物农业领域,虽然每年都有各类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但主要仍侧重于传统育种,需要进一步提高前沿育种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同时,支撑科研创新的高水平生物人才短缺,大部分企业面临招聘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难的挑战。
(四)成果转化效率低
山东省在生物经济领域还需要深入关注和解决研发成果的有效转化问题。目前,一些研发机构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本地企业合作关系,本地企业受限于企业实力和产业化风险,对研发成果的吸收转化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研发成果更多地在外地实现产业化。同时,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经销企业”模式,对研发和中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战略投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研发成果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实现产业化转化的目标,促进生物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增长和创新发展。
下一篇:山东省生物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