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南京、苏州两市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2018年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陆续上市,在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座“高峰”,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与同样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的苏州相较,企业上市数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南京、苏州两市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现状比较

①南京上市企业数量不及苏州,但企业质地更加优越在上市企业数量方面:根据表1显示,按照主营业务行业分类,截至2021年11月,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分别为19家和30家(见表1)。其中国内主板上市企业分别为15家和17家,香港上市企业分别为3家和10家,美股上市企业分别为1家(传奇生物)和3家(天演药业、康乃德、亘喜生物)。

基于南京、苏州两市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的对比分析

表1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数量、资产和市值情况统计表


在上市企业资产方面: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973.38亿元和898.53亿元。其中国内主板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683.02亿元和475.52亿元,香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232.82亿元和364.28亿元,美股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56.53亿元和58.73亿元。


在上市企业市值方面: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2928.44亿元和3355.31亿元。其中国内主板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1730.48亿元和1830.82亿元,香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748.02亿元和1389.87亿元,美股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449.95亿元和134.62亿元。


股票市值是反映上市企业受资本关注的重要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南京上市企业资源更加丰富。虽然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公开上市企业数量仅是苏州市企业数量的60%,但上市企业平均资产是1倍以上,企业资产反映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可见南京上市企业整体资源优于苏州。第二,苏州上市企业更受投资市场认可。对比南京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市值,在资产优于苏州的情况下,总市值小于苏州,平均市值较苏州低14.58%。第三,两地美股上市企业价值差距更加明显。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港股上市3家企业总市值和苏州10家企业总市值相差不大,南京传奇生物在美股的企业市值是苏州3家企业总市值的3倍以上。


②南京以化药为主,苏州在产业方向上多头并进

从生物医药企业细分领域上看,南京上市企业(见图1)化学药11家、生物制品4家、医疗器械2家、医疗销售1家;苏州上市企业化学药9家、生物制品6家、医疗器械13家、医疗销售2家。

南京、苏州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细分领域数量占比图

图1  南京、苏州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细分领域数量占比图


可以看出,南京上市企业在细分领域上集中在化学药领域,生物制品领域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企业平均总市值最好;苏州则呈现出以医疗器械领域为核心,化学药、生物制品领域多头并进的全面发展趋势。


③南京领军企业与苏州相当,两地产业合作存在契机领军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标杆,对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市值超过100亿元的巨头企业上看(见表2),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数量与苏州企业相同,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南京上市企业围绕医学前沿技术在基因合成、原料药、高端医疗器械、血液制品、肿瘤药和消化药6个方面发展较快,而苏州则在肿瘤药、高端医疗器械、癌症药物、微球材料、高端仿制药、眼症药物6个方面走在前列,可见从数量和技术领域上南京与苏州相当,细分领域存在上下游关系,为两地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10亿以上上市企业情况统计表

表2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10亿以上上市企业情况统计表


二、南京、苏州两市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南京上市企业创新生态不足

从企业成立的时间上看(见图2),南京和苏州呈现出新老药企区分。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绝大部分成立于2001年之前,为20年以上老牌药企,而苏州均为2002以后企业,在时间线差距明显。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成立时间数量图

图 2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成立时间数量图


从上市时间上看(见图3),南京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上市时间集中在2016年和2020年。而苏州企业上市时间集中在2018年以后,2021年,苏州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已有9家之多。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上市总数数量图

图 3 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上市总数数量图


2010年以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苏州相当,同处城市上市企业发展初期,当时苏州上市企业较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具备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不多。但随着新药品实施政策出台,苏州当地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专注型、服务型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如前沿技术纳米微球材料为主要产品的纳微科技;专注眼科领域治疗各类药物的欧康维视生物;服务于各大医药的药物管理信息系统的麦迪科技。特别是2018年以后,苏州把握新证券法实施、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改革等机遇,促成更多苏州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融资。对比企业成立和上市数据,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从初创到上市大部分需要20年,而苏州企业仅需要10年左右,差距十分明显,反映出企业在上市企业培育上创新生态较苏州有所不足,企业受环境影响活力有待提升。


3.2南京核心龙头企业在市场表现不足

核心龙头企业是城市的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对产业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发挥着关键核心的作用。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与苏州信达生物是国内免疫学、基因治疗的领跑者,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发展前景均在两个城市首屈一指,且均在港股上市。如表3所示,金斯瑞生物科技“起得早、走得晚”于2002年成立早于信达生物近10年,在港股上市时间仅早3年。在企业成长上,金斯瑞生物科技增长率(30%左右)相对平稳发展,信达生物相对成长较快,仅在其上市的第2年就实现在营业总收入上赶超。


在成长模式上,金斯瑞生物科技200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成立,2009年,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服务技术的优化,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外包公司,2011年迁入南京成立新的研发及生产中心。信达生物则是苏州本地成长企业,与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制药公司两次达成产品开发战略合作,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不同的成长模式在企业上市的表现截然不同,金斯瑞生物科技上市表现比较稳健,而信达生物在市场活力上较为出色。


3.3南京企业缺乏发展赛道的前瞻性

南京南微医学与苏州沛嘉医疗-B同为介入式高端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如表4所示,两家企业的成立时间和上市时间大致相当。在主营业务上略有不同,南微医学主要产品为消化内镜诊疗器械、息肉、活检类等器械,而沛嘉医疗-B主要产品为神经介入器械和经导管瓣膜器械。在公开的年报数据中,虽然南微医学在营业收入远超沛嘉医疗-B,但沛嘉医疗-B增长率保持在100%以上,相关证券公司预测到2022年,沛嘉医疗-B增长率将超过200%,实现爆发式增长。

南京南微医学与苏州沛嘉医疗-B企业数据统计表

表4  南京南微医学与苏州沛嘉医疗-B企业数据统计表


可以看出,一是政府培育上市的企业的思路上,南京属于传统式发展模式,苏州更加关注前沿性技术;二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拥有的前沿技术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企业市场转化能力将实现爆发性增长。(作者:徐广磊)






上一篇: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下一篇:提升南京市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