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生物医药产业是天津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天津“十四五”期间集中打造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发展模式下,天津医药产业长期依赖传统中医药产业和医药外包产业两大支柱,自主创新能力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不足。然而,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动能转换势在必行。


一、传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生物医药产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创新。我国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起步较晚,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数仅相当于美国的1/4,从事生物技术研发人才相对不足,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受制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逐渐进入全球50强,但与发达国家老牌药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国内药企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市场垄断下处于艰难生存状态,特别是一些传统中医药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极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下,传统中医药企业在中华传统医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产品种类,个别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上市,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快速发展、扩张面临的资金紧张等问题,也获得了极大成功。在一些老牌医药国企和实力强大的医药民企的支持下,中医药产业一度成为天津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兴起,药品加速更新换代,从中药到西药再到生物药,科技含量迅速提高,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也由传统医药产业向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中医药产业在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相对劣势越来越明显。由于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传统中医药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前景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滨海新区开始开发开放后,以天津中药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传统中医药企业在新区建厂设部、集聚发展,对于支撑滨海新区快速成长以及天津经济快速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冲击下,传统中医药企业因竞争力不足逐渐走向弱势。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二、医药外包产业技术与市场“两头在外”

传统中医药产业已经难以支撑起现代医药产业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而面对国内生物医药技术落后和国外生物医药技术封锁的双重困境,通过大力发展医药外包产业来加速培育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成为大多数地区的普遍做法。但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的行业特点也导致了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不平衡,国际知名药企在华投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雄厚的母公司背景快速发展壮大,而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因创新能力不足和融资渠道不畅而面临生存危机。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产业集中承载地之一,滨海新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产业在滨海新区落地发展。其中,医药外包产业是发展较好的重点产业之一。凭借优惠政策和低成本要素优势,滨海新区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包括全球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商诺和诺德、世界四大疫苗生产商之一的默沙东等,希望通过产业导入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但是,在医药外包(CMO或CDMO)模式下,外资药企仅仅把生产环节放在投资国,对技术和市场仍实行严格垄断,产业溢出尚不明显,技术溢出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医药外包产业在中国的迅速扩张对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弱、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外资药企占用大量土地、政策、人才资源,但对本土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方式导致的产业低端锁定。生物医药外资企业快速发展,但核心技术和市场都在国外,国内生产企业赚取的是微薄的“代工利润”,新产业的发展没能超越以往的“世界工厂”模式。


三、生物医药产业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显然,依靠外资企业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这条路也走不通。因此,要想解决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的“阿喀琉斯之踵”问题,摆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锁定,必须全力以赴打好技术创新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2003年爆发的非典、2014年卷土重来的埃博拉病毒、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这几次影响较大的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系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还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加快发展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势在必行,首先必须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链自主可控。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讯、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七大产业为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此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开始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掀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热潮。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既是天津顺应现代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天津重塑产业发展优势、在构建新格局中作出应有贡献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产业创新突破、摆脱对医药外包产业的依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2011年,天津发布《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原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进行优化调整,决定加快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以滨海新区为主要承载地,天津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作者:王坤岩  臧学英  郭贝贝)




上一篇:广东省海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下一篇: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主要成效及发展启示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