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EOD模式探索实践及EOD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辽宁省EOD模式探索实践


一、国家试点阶段,辽宁2个EOD模式试点申报成功

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支持EOD模式发展,2020-2021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国开行等多部门连续两年公开征集了94个EOD模式试点项目,其中辽宁阜新市百年国际赛道城废弃矿区综合治理、盘锦辽河新城起步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成功入围。相比周边省份试点数量吉林(4个)、河北(4个)、内蒙古(5个),辽宁省在探索实践EOD模式推进生态引领的整片区推进“规划+融资+建设+运营”全过程从谋划、申报到创建实施都亟待加大探索力度。


二、常态化入库阶段,辽宁各市开始重视并加快谋划

2022年,生态环境部下发《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科财〔2022〕6号),生态环境部将EOD模式项目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类型,目的在于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入,加强金融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精准支撑,推进适宜金融支持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谋划,建设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EOD项目实现常态化入库。入库项目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其他环境治理等八大类,并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入库EOD项目原则上不超过5个。据悉,2022年度,辽宁省并没有入库EOD项目,一方面省级层面严格把关辽宁省EOD项目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市级层面虽然政府部门谋划项目的态度比较积极,但由于对整片区EOD模式政策理解不深、缺乏“规划+融资+运营”可落地的操盘企业等因素,往往在组织环节就已然望而却步。


三、辽宁积极探索EOD模式融资渠道

在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要完善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各类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等相关内容。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探索EOD项目除国开行之外的融资渠道。2022年1月,辽宁省新民市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经济产业导入EOD项目、盘山县芦苇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经济产业导入EOD项目同日实现贷款投放,资金规模达到8亿元,由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发放,是省内首笔EOD项目贷款放款。

辽宁省EOD模式探索实践及EOD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推进EOD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EOD模式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将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探索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从而提升区域整体价值。EOD的核心包含“融合”“一体化”“反哺”三个关键词,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关键问题。


一、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强相关性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融资需求考虑,普遍存在简单划片区,随意搭配生态治理与产业项目组合,仅以资金平衡衡量项目可行性,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产业强相关性,应用领域盲目效仿已申报成功案例等问题。事实上,EOD模式并非是简单的片区开发投融资模式,更是投融资后的实施模式。地方政府EOD项目包装入库后的运营实施环节过程中,产业与生态项目融合度不高,产业收益往往难以弥补生态修复支付成本,影响EOD模式实践的积极效果。


二、EOD模式主体的操盘能力问题

EOD模式要求一体化开发,由一个市场主体方统筹实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维护,项目主体明确、边界清晰。这就涉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业要求高,更涉及一二三产业产业导入、开发和运营,行业跨度较大。从开发主体来看,仅交由单一社会主体完成概念规划、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工程施工、产业招商和资产运营等内容几乎难以统筹。鉴于此,实践中需要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与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方、项目实施平台公司等在项目谋划前期就要紧密协调、协同推进,保证在谋划阶段科学设置组织框架与职能划分,并在项目谋划及入库后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三、EOD“反哺”面临的长周期性问题

EOD模式强调关联产业开发和资源收益的持续性反哺机制,金融机构对于EOD项目要求产业收入作为项目还款主要来源,因此在测算过程中要确定明确的用地类型和规划方案,结合用地性质明确产业类型和经营收入,测算投入产出进而提出平衡方案和开发时序。但产业培育和产业导入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造成项目整体投资回报周期长。这不仅影响了开发主体实施EOD模式的积极性,也影响产业对生态治理的反哺和价值闭环的形成。因此,起步阶段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是EOD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资产良性循环的关键。(作者:唐玲丽   程永军  王磊)




上一篇:环保行业EOD项目投融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加快推进EOD模式的对策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