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草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的思路规划

本文简要归纳了互助县林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路规划。

互助县林草产业发展现状,互助县林草产业规划思路
1、林草产业发展现状
1.1 林下产业发展情况
1)中藏药材种植、育苗工作。“十三五”以来,累计下达给互助县中药材种植项目资金达2155.4万元,中药材种植项目分布全县19个乡镇,主要种植品种有当归、黄芪、大黄,期间累计产值达4026.42万元。据2019年统计数据,全县参与中药材种植的农户达15601户,带动贫困户13111户,贫困人口45888人,年户均增加收入2580元。

2)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依托互助北山林区森林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的基础设施,扎实开展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2016年北山林场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医学与健康促进会评为“首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十三五”以来,森林康养基地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1万人次,旅游总产值达4233万元。

3)森林人家及林家乐项目。根据互助县2017年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林业产业项目,安排森林人家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林家乐建设项目资金25万元,建成森林人家、林家乐各1处,年收益达154万元。

1.2 草产业发展情况
1)扎实开展天然草原保护工作。现有可利用草地面积253.47万亩,占草地面积的83.23%[1]。

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分为温性荒漠、山地荒漠、山地草甸、附带草地、高寒草甸5种不同类型的草场,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面积最大,现有面积147.52万亩,是我县天然草地的主体。各类草地年平均每公顷生产可食鲜草1650公斤,理论载畜量21.17万羊单位。自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县253.47万亩天然草原列为草畜平衡区,并选聘51名草原生态管护员进行天然草原管护,按照每亩1.5元的标准,2011年—2015年平均每年发放草畜平衡补助资金380.2万元。自2016年开始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政策,按照每亩2.5元标准,年平均发放草畜平衡补助资金633.7万元。

2)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工作。近年来,我县积极组织实施人工种草项目,年均完成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收贮优质燕麦饲草20万吨、燕麦种子100吨、收贮燕麦青贮饲草10万吨、燕麦青干草约3万吨,销售商品草10万吨,产值达8000万元。

2、存在问题和困难
1)缺少中藏药材育苗种植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众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相关技术要求掌握不够,影响了中药材种植质量、成活率和药材品质。
2)中药材种植户市场营销路子窄,销售渠道单一。
3)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形不成规模,而且没有相对通畅和完善的中藏药材交易市场,没有统一引导机构,增加了药材种植的风险[2]。
4)饲草生产成本高,缺乏饲草加工机械,机械化程度低,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多,商品化程度不高。
5)天然草原退化严重,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难度大等。

3、今后林草产业发展规划
3.1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打造、开发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线路、新兴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地。强化森林生态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人家、森林村庄等项目建设,推动全县森林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2)抓好中藏药材产业园区建设。计划实施青藏高原绿色精准药材试验站和种质资源圃建设、当归黄芪加工、专业合租组织扶持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工作。

3.2 培育壮大草产业
1)扎实做好草原管护工作。对全县253.47万亩天然草地进行有效管护,认真核定草原载畜量,维护草畜平衡,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管护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完成常用设备等管护配套设施建设。
2)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完成草原生态修复退牧还草工程新建休牧围栏10万亩,补播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人工种草10万亩,草原地下害鼠防治50万亩。
3)继续实施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项目和退化草原治理项目,至“十四五”末,建成人工饲草基地27万亩,重点实施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2020—2021年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项目和5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4)认真做好饲草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计划实施秸杆膨化饲料和紫花苜蓿优质饲料种植、收割、加工生产基地和饲草晒场、贮草棚以及秸杆膨化机械、饲草青贮机、收割机、粉碎机等设施建设,不断推动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作者:苏淑琴)


上一篇:探索现阶段乡村振兴推动下的乡村产业规划

下一篇:宁夏固原地区建筑砂石资源供需分析及产业规划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