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专项债咨询 > 政府专项债百科

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4-01  点击:59
为有效应对地方专项债项目风险,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专项债项目遴选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构建专项债项目风险分级评估体系,强化风险动态监控;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专项债项目分级治理框架;利用数字化财政技术工具完善信息共享,强化专项债精细化管理。

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管理,是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问题。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在收益与公益性需求的矛盾下,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收益测算不足的风险;在风险监管方面,缺乏健全的分级评估体系和动态监控机制;多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和信息割裂影响专项债管理效能。为有效应对地方专项债项目风险,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专项债项目遴选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构建专项债项目风险分级评估体系,强化风险动态监控;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专项债项目分级治理框架;利用数字化财政技术工具完善信息共享,强化专项债精细化管理。

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建议


地方专项债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专项债支持领域不断扩大,已从基础设施建设扩展至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公益性领域,受限于项目管理水平,各省市区财政收支执行的审计报告多次提及部分专项债项目存在收益不及预期、使用不合规、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此外,随着中央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核权限,地方政府在项目选择和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增加,这种放权也带来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由于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元任务,部分专项债资金投向公益性项目,未能体现收益导向,存在收益目标与实际投向的矛盾,导致风险和责任最终集中在地方财政上。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项目管理上,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范围和规模扩增与专项债项目管理水平同步性不足。在专项债支持领域扩围、项目审批管理放权的大背景下,当下的专项债风险管理有待完善,缺乏针对微观项目的系统性管理,已有管理体系多为宏观层面。如总量方面,财政部推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以债务率为考核标准,将不同区域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限额方面,财政部依据地区财力状况、债务风险、债务管理绩效、地方申请等因素分配专项债限额,兼顾约束和激励;投向方面,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领域从原本的“正面清单”管理转向“负面清单”,并针对可用作资本金领域进行明确界定。专项债项目作为专项债发行的基础,项目质量直接影响专项债券后期的管理、使用和偿还,建立包含项目遴选、收益测算、风险评估及全生命周期绩效跟踪等的项目全流程管理体系,将成为专项债券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第二,在风险监管上,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风险的分级评估体系不完善,缺少外部监督监管体系。针对体量大、领域广的专项债项目,其风险评估集中在申报阶段,对项目建设期、运营期的风险监控不足,债务存续期的透明化管理和高风险项目分级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无法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具体而言,债务存续期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化管理水平较低,高风险项目的动态监控与分级分类管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风险责任不清晰、应对措施滞后。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的管理主要依靠内部监督,外部监督覆盖面不足,监督主体与权责分工不明。一方面,人大和审计部门对专项债项目的介入多局限于事后审计或问责,未能形成常态化、前置化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和媒体难以获取专项债相关信息,公众监督渠道有限,透明度不足导致外部监督效力较低。

第三,在部门协作上,缺乏跨部门管理衔接与协同机制。首先,多部门权责界限不明,专项债管理涉及财政、发改、审计、项目主管单位等多个部门,但在资金分配、绩效评价及风险管理上职责边界不清晰,容易导致协作缺失或管理真空。其次,管理存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在项目申报阶段,地方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申报,但未能与财政部门充分协作,导致部分项目在融资平衡和收益测算上缺乏科学性;在项目执行阶段,资金拨付由财政部门主导,但项目执行和监督由发改部门负责,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监管难度,各部门间信息不互通、流程不统一、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普遍存在,降低了整体管理效率。

有效应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风险的对策建议


优化专项债项目遴选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一方面,分类分级进行项目储备与遴选。在遴选机制中,参照湖北、天津等地的先进经验,将专项债项目储备与管理细化为四个库(储备库、项目库、待发行库和存续期库),并基于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风险水平,采用更细化的星级管理制度(1-5星),从低星到高星代表项目综合水平的逐级提升。不仅聚焦于轻重缓急,还需综合考量项目的跨年度收益匹配度与全生命周期绩效目标,优先保障社会效益高且收益稳定的高星级项目。针对公益性项目与收益性项目并存的现状,明确分类评估标准和项目优先次序,以确保资金投向精准,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错配。

另一方面,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引入“动态反馈”机制,覆盖项目储备、申报、实施、运营与退出的各阶段,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人工智能预测与定期审计,实现对项目的动态优化与全生命周期监督。强调“收益-融资平衡”原则,将收益性项目作为专项债重点方向,同时规范公益性项目资金使用方式,避免让财政背负超出预期的偿债压力。

构建专项债项目风险分级评估体系,强化风险动态监控

第一,建立分级分类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专项债投向的多样化和风险的复杂性,以行业、区域和项目特性为基础构建分级分类风险评估框架。将专项债项目按照行业风险、偿债能力及收益实现概率分为低、中、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对高风险项目加强资金用途审核与动态监控。推进“分领域网格式定位分析”,对市政、交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专项债项目进行行业风险对比评估,定期形成专项债风险地图,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完善风险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在存量债务管理中,建立“风险雷达”系统,对债务规模、偿债进度、项目运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及时识别和化解潜在风险。强化建设期与运营期的评估力度,对存在收益下滑、成本超支或融资不平衡问题的项目,适时启动风险应对预案,包括调整项目执行计划或引入第三方增信支持。

第三,明确分类退出机制、补强外部监督与监管依据。明确退出机制,针对市政和产业园、交通、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等存量专项债项目,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成本效益评估,建立“红”(终止退出)、“黄”(暂缓执行)、“绿”(正常开展)等级,建立分类退出机制。规范专项债信息披露标准,扩大披露范围至债务存续期,要求地方政府定期报告专项债项目的收益实现、资金流向和项目进展情况,为外部监督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市场化评级机制,引入人大或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级风险进行专业评估,将评级结果纳入专项债管理决策,以提升风险防御水平和资金配置效率。

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专项债项目分级治理框架

第一,明确多部门权责界限,优化中央与地方协作模式。构建跨部门专项债管理协调机制,明确财政、发改、审计、项目主管部门的权责分工,参考安徽零基预算改革的财政统筹整合资金专班机制[7],通过设立专项债工作领导专班实现部门间的高效衔接与协作。中央层面统一制定专项债风险评估与管理标准,地方层面负责具体实施,并由中央动态监控,通过分级治理的形式实现政策传导与责任落实。推行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对于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专项债项目,建立联合评估和动态监控机制,确保风险在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管控。

第二,强化协同监督与问责机制。推动多主体联合监管模式,地方人大、审计部门、发改委、银保监等共同参与专项债项目的全过程监管,特别针对资金违规使用、收益不达标等问题,建立差异化问责和限制机制。针对失信项目及相关责任单位,在债券评级与后续项目申报中实施严格的惩戒措施,倒逼地方提升专项债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第三,规范专项债项目管理标准。加强专项债管理培训,建立“省域统筹、市级主导、县级落实”的梯次管理模式。通过规范项目管理标准,避免各自为政,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专项债项目管理水平差距,为建立专项债项目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基础。

利用数字化财政技术工具完善信息共享,强化专项债精细化管理

第一,搭建专项债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参照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地方财政部门、发改委、审计机关及项目主管单位之间的信息化协作,建设统一的专项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从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到绩效监控的全过程数据共享。平台需包含专项债项目基本信息、收益测算、资金用途、实施进度、风险预警及绩效评价等模块,确保部门间信息对称与数据互联互通。

第二,引入智能化管理工具。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打造专项债动态监控系统,实时采集与分析项目执行情况,快速识别风险并进行追踪。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决策效率,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专项债项目的收益水平与潜在风险,为资金配置和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推动颗粒度精细化管理。在数字化平台基础上,缩小专项债管理颗粒度,将管理对象从单一项目扩展至具体资金流向与项目节点,强化对资金使用与项目进度的同步管理。确保“两个匹配”目标的落地——专项债资金投放与项目实施进度相匹配,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相匹配,以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和管理透明度提升。制定专项债信息化管理标准,对数据录入、更新与共享的格式与频率进行规范,提升平台操作的一致性与易用性。(作者:孙琳)



上一篇: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稳投资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
下一篇:2025年昆明市“绿色通道”专债项目成功申报发行专项债券资金24亿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