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金融政策
近几年,重大会议及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货币、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强调“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金融监管部门也持续强化政策落地见效:2021年3月,央行召开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
2023年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2023年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居于首位,体现政策基调的强化。
货币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加强顶层设计、支持科技贷款、拓宽融资渠道、推广跨境融资和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五个方面。
(1)我国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
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优化市场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2)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首先,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2022年4月、9月,央行先后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余额分别为3456、1672亿元,较2022年末分别增加1456、863亿元。其中,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该资金也能够起到一定杠杆作用,央行在2023年8月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3年6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3200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约1.75万亿元。
其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科创领域倾斜。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设立了多种创新型信贷产品,例如:技术提升支持贷款、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贷款、科创贷等。截至2023年末,我国“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是18.6%和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34%,均显著高于10.6%的全部贷款增速。
(3)资本市场创新制度及产品助力新质生产力
设立科创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月26日,我国科创公司债余额约5042亿元,科创票据余额约2990亿元,合计约8032亿元。
(4)推动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
部分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净资产小而面临无法获得更多跨境融资等难题,为此,从2018年起,国家外汇局持续加强和完善面向科技创新的外汇政策供给,出台针对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的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允许其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汇管理试点,鼓励和引导外资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的集中化便利政策,帮助科技型企业提高资金应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
2023年12月,外管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从主体范围、试点地区、试点额度等方面升级了科技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一是在以往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上,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试点主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政策覆盖范围从此前的17个省(市)扩展至全国;三是将此前17个省(市)的便利化额度提高至等值1000万美元,其余地区的便利化额度暂定为等值500万美元,便利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同时防范企业债务风险。
(5)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等7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助力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相关政策包括提高科创企业获贷率;支持科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数字赋能,引领科创金融技术突破等。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及科技政策发展,主要从项目资金、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方向给予支持。二十大后财政政策基调重点强调协同发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要求“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产业政策驱动经济结构转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但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财政收入不足、货币政策宽信用体量不够、经济增速承压等问题,核心解决之道在于财政货币的有效配合,未来将逐步形成产业政策驱动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的政策格局。由此来看,财政政策将重点围绕产业及科技政策发力,主要通过一般公共预算、专项债资金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财政贴息配合信用扩张,以及结构性减税降费促进产业政策积极落地。
一般公共预算及专项债资金加强对科创领域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积极发力促进科创事业发展,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角度来看,与科创发展相关度极高的科学技术、教育及文体传媒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近25%,其中教育支出对基础创新、产学研转换等提供重要支撑作用,文体传媒则对创新科普、科创宣传等有所帮助。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2023年新增新能源基建及新型基础设施项目,2022年10月13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通知》,明确2023年专项债投向扩大到11个领域,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2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项目并入能源项目大类。
财政贴息也是重要财政工具。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财政贴息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2022年5月起,先后对教育、民族贸易及特需商品、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高校医院等进行贴息支出;2023年9月则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对贷款实际利率的50%利息进行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有助于降低特定领域的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也是重要支撑。2023年8月起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出台,重点在于降低科技制造业、高技术企业、中小微及个体工商户、出口和跨境电商等企业经营压力,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先后出台了对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正常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设备器具扣除有关所得税政策、研发机构采购设备增值税减免政策、创业创新有关的税收政策等等,预计2024年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进一步加大对科创、绿色、数字等领域的支持。
3、产业政策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打造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标准化、产业项目揭榜挂帅攻关等内容。
对于产业政策的下一步政策走势方面,具体政策支持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科技创新层面延续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激励机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于培育产业整体发展壮大,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扩大市场规模,如提供税费减免等产业政策。未来产业侧重于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落实一批重大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攻关,加强政府引导基金、VC/PE基金等金融资源的支持作用,疏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4、地方政策
当前,共有26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相对靠前的位置重点提及了“新质生产力”,从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关键还是创新和技术突破。可见当前经济政策优先级高的依然是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走老路”、“不搞强刺激”的政策定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