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站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必须在“十四五”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奋力实现新突破、新跨越,全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前,“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在区域战略、生产力提质升级、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增速等方面将发生变革性变化和升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为此,在我国省市级“十五五”时期的发展中,特提出以下十点创新改革布局方向:
一、区域发展战略思路调整
省会城市和城市发展战略应从“十四五”时期的城市朋友圈发展战略和省会经济发展战略,向“城市优势增长”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深入挖掘城市的特色、文化底蕴、民俗特色、产业特色、文旅资源等优势资源,进行精细化规划布局,从而找到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各省市城市需立足当前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布局。要依托本土大型企业集团或独角兽企业,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数字智能装备制造升级,加快延伸中药产业链,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大健康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和直播网红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各省市应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支持力度,涵盖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组织的创新等方面。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出海,基于本土产业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加强与中东、东盟、东欧等区域市场的对接,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建设一批海外城市会客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和开放功能。打造一批国际酒店、国际特色街区、国际文化体验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国际免税购物中心等对外开放功能区。加快东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RCEP合作区、中俄边境贸易区等国际贸易通道节点建设。积极吸引国际人才落地,完善国际人才公寓、国际人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超前承接国际人才溢出。
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市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五”期间完成市域内地铁综合体建设、地铁网络建设,完成高铁以及高铁站升级建设,省会城市要完成高铁与机场的接驳交通网体系。为便利城市出海企业,积极完善海外航线布局。推进以智慧路网、智慧装备、智慧出行、智慧管理为重要内容的交通发展新模式,积极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搭建城市数字大脑平台,实现城市治理、管理一张网,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能级,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城市数字发改、数字水务、数字住建、数字教育、数字税务等体制机构的数字化运营和管理。
六、加快布局科技农业发展
积极组建大农业投资建设集团,实现区域农业资源“投-建-管-营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中科院、农科院以及农业院校等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合作,提高农村单方土地产出效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高能级实验室建设,加强在农业、中草药、园林园艺等方面的研发创新,建设人工数字农业智能实验室,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农业创新组织模式,鼓励直播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农耕民俗文化发展,鼓励中国农产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遗、农村美食走出去,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设备奖励支持。加强人工智能、AI、数字化、无人机设备等科技领域在农业应用场景的创新应用,给予一定的奖补政策支持。
七、加大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力度
推进区域内江、河、湖、海、湾一体化治理,组建区域江、河、湖、海、湾一体化发展投资建设集团,加强综合开发力度,对沿线绿色资产进行整合,并完成一体化规划、开发、建设、运营。创新绿色产品开发,加强江、河、湖、海、湾沿线非遗、农业、民俗文化等的精细化开发,创新文旅融合,打造文旅、非遗、绿色等大IP,结合元宇宙、VR/AR、光影等科技技术进行资源再开发,提升生态绿色产品质量。因地制宜整合区域内特色水、阳光、空气、绿色、矿产等资源,加强与文旅、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打造结合身心灵、疗愈、绿色理疗、中医特色、康养理疗等特色化、精细化大健康专业产业链条。推进区域数字绿色资产平台、数字水域监测运营平台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搭建集数字水域、数字水污染监测、数字水污染预警与治理、数字水灾害预警等为一体的数字水域大脑平台。创新绿碳、绿水、林经济等为主的专项债、绿色债、资产证券化、绿贷、区块链等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县域绿色资产金融化发展。
八、推进教育改革
推进省会和市域区域放宽对非市域务工子女初高中教育和高考体制改革。优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科书体系,缩短九年义务教育年限,推进省会城市以及市域初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域下沉,加强数字教育设施更新,实现数字教育100%。推进省会城市以及市域职业教育院校整合升级为本科院校,取消职业教育学院设置,加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技农业、装备制造、AI、元宇宙、细分中医药、大健康等新学科的改革,提升本科教育率。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完成,使得我国2010后出生人口的本科教育率达到100%。积极加快完善国际留学生和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承接一线城市国际留学人才溢出。推进教育从业人员市场化薪酬激励改革。
九、推进医疗改革
加大地方医保、社保保障力度,积极推进大病、特病免费治疗。大力推进三甲医院提质升级,加强医疗资源、医师、技师等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我国人均医疗资源占用效率和就医体验满意度。推进医疗体制市场化薪酬激励改革,提升医师待遇水平。搭建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康养体系,以三家医院为核心,布局一批以人为本、康复、理疗、养生为主的养老院,完善康养老人10分钟就医圈建设。鼓励特色化门诊、专业化、市场化诊所建设,以及完善国际医院准入,推进我国多层次医疗体系构建。积极鼓励中草药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培育一批中草药地方大企业集团。鼓励生物医药企业产品创新,推进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人工智能辅助手术医疗器械、可拆卸智能医疗装备、长寿基因研发等领域的创新和研发,对相关企业和机构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一批本土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集团。
十、优化人口结构
优化人口政策,在房地产、金融的换挡期,推进房地产与人口挂钩发展,通过取消限购、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大人口落户力度等方式加强人才吸引。鼓励人口自由流动,提高人口教育素质。推进回乡创业人才与省市域户口优惠挂钩机制,加快研究对科技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市域户口和购房优惠的政策支持。优化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在户口、教育医疗资源、创新创业、房产等方面的优惠力度,积极承接一线城市国际人才溢出。
通过以上十点创新改革布局方向,我国省市在“十五五”时期有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