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
(一)研究要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遵循重点产业转移规律选择重点产业和进行产业布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对产业结构转移规律和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有着深刻认识和广泛的实践。
“十五五”规划报告的“重点产业”研究和定位,主要运用比较优势和产业转移规律模型等实现。编制本部分的规划文稿时,需要研究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
我国的重点产业正在从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主,转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拓展新兴产业。
发达国家重点产业从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为主导转化,高度工业化国家向知识密集型产业重点转移。以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基础的第四产业,构成了现代产业的重点转移方向。这是世界产业重点转移的一般规律。
(二)理论基础
对于重点产业选择,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有四个依次更替的趋势,即:起飞前提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等工业;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是轻纺工业;成熟推进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重工业和其他制造业;高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主导部门是汽车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和城市服务业。各阶段主导部门更替依靠前一组主导部门诱导和刺激,并被新的主导部门逐步替代。在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在重点产业选择方面,需发挥政府在选择重点产业中“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分析产业演进现状,制定适合供求变化的产业政策。
政府制定重点产业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结构变化、产业高级化趋势、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区域经济优势,以及产业发展阶段。
重点产业需要突出区域强项和核心优势,综合分析产业关联度、区际贸易,运用象限结构分析模型,明确各重点产业之间的间接关系。结合产业关联前向、后向的连锁效应表明的附加值高低,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重点产业。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究新兴产业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策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探索产业规划、政策措施、空间布局、产品组合等规律,优化新兴产业的要素配置,引导产业投资,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设立财政扶持资金,我制新兴产业发展预算,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科技融资担保、科技创新金融中心。设立由财政、银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基金,组建企业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基金,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投人。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应该积极引导市场需求,挖掘需求侧的拉动作用,推进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 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等融资模式,加大新兴产业政府采购比重,通过扶持政策,创造市场需求,通过政府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编制新兴产业空间规划,建立功能完善、垂直分工、科学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功能区、开发区等向新兴产业区、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构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选择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基础产业与制造产业、加工产业的结合,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避免基础产业与制造业、加工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断裂,避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人为割裂和资源重复投人,实现产业集聚、连锁效应和示范效应。
“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
(1)产业定位理论。通过产业定位,确定特定地方政府、高新区、产业园等具体形象和产业方向。
(2)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特定地区的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经济组织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3)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某一优势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区域性优势和产业合作。
(4)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
(5)主导产业理论。主导产业具有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有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高速增长的部门增长率;主导产业对其他部门乃至国民经济有着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瞻效应,需要集聚核心资源与能力进行重点产业集聚与提升。
(6)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经济中心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即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根据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形成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为区域增长极服务,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通过点轴开发,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发展、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等。
二、编制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产业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组成的业态总称。
行业是按生产同类产品或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金融行业等。
重点产业选择是对特定规划对象未来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选择,使其逐步成为支柱性产业或有重大影响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范围内由突破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具备构成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成长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关联性、动态性、风险性等特点。
战略性产业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其中,主导产业指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对其他产业或行业有推动、制约和引导作用。支柱产业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产值和利润水平较高,对其他产业的引导作用较低小,属于阶段性发展或维持的产业。先导产业指对今后国民经济发展有先导作用的产业,产品收入弹性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幅度大,对其他产业部门带动效应大。基础产业也被称为瓶颈产业,指为其他部门提供条件和机会的产业。
积极研究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未来产业选择与区域布局,与实体经济扶持政策相结合,通过产业招商与技术引进等模式,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如未来能源、未来材料、量子技术等。
“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点是产业和行业选择,为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产业定位和工作任务的确定提供依据。
通过“十五五”规划研究,可以帮助各级政府确立重点产业和主导业务、业务组合,以及如何经营这些重点业务的指导。
(二)主要内容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大力推动的主要产业,是各地政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其科学定位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产业选择,这就必然存在选择标准或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指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战略性产业,不是基于区域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性、创新性和成长性包含了选择标准的合理要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包括新兴产业、创新性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常规产业和衰退产业五个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或战略产业在特定阶段的称呼,当特定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演变为主导产业或传统产业。为此,有必要适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加强新兴产业演化规律的调研与定位分析。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尚未成熟。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属于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共同作用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多是小微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规模小、资源少、有一定技术、管理不规范、融资难等特点。为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共享发展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集群发展模式可能是地方政府探索的重要的商业模式,地方政府通过建设高科技园区或科技企业孵化园,形成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如国合院在编制《丹东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时,立足当地工业优势,确定丹东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精密制造产业,发挥精密制造对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产业的支撑作用。
鼓励引进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或示范项目,发挥智能装备产业对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作用,培育前瞻性产业或功能园区。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托空气、水等净化装备、新能源装备配件、智能监测仪表产业基础,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装备,聚焦环保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减碳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工业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政府支持、自主创新、集群发展、价值链延伸、市场培育、国际竞争、风险控制、服务平台构建等。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需要出台政府优惠政策,拨付扶持资金,改善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缺少产业链上下游和周边配套产业,通常是技术主导的,市场认知度低。此,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市场营销、产业联盟等予以推动,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遵循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虑各种产业因素,选择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对地区经济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2)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结合本地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发展适合未来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
(3)产业关联原则。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发展和融合发展原则,选择产业基础好、特色优势显著、技术条件成熟,能够带动关联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技术创新原则。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重点发展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拓展产业竞争力。
5.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
(1)综合竞争力偏弱。根据波特“五力模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潜在进入者较多。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各类有形资源的依赖较小,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强,产品尚未被市场接受,存在培育期,有较多替代产品,竞争程度相对弱。
(2)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战略性新型产业一般属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等新兴产业,同时,通过传统产业的工艺、形态、产品性能改造,实现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如引入新能源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引进新材料,提升钢铁等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
(3)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需要政策引导与产业推动,推动其高速度发展。因此,应该研究新兴产业的关联度,明晰产业链环节的衔接关系,不断优化新兴产业链。
(4)自主培育和全球资源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积极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培育和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培育与资源整合,推动区域资源、生产、市场与科技优势等对接、整合,优化技术突破方向与技术路线图,挖掘、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驱动的功能,推动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网络的全球化布局,逐步形成重点产业、核心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6. 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健康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教育、金融、养老服务和生物科技等行业。未来产业以其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并有望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深度研究未来产业,根据各地区产业基础与发展实际,积极谋划一批未来产业,研究未来产业发展路径与空间布局,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与承载主体,并将其纳人重点招商引资工作范围,确保产业布局的前瞻性与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