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兴,则市域活,则省域富,则国家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短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县域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作分享交流。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与城区经济一道构成我国经济的基本单元。根据《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44个,其中市辖区977个,县级市397个,县1299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林区1个,特区1个。除去市辖区,可作为县域单元的合计1867个。一些省份,对部分市辖区参照县域进行管理,实际上可算作县域单元的数量则更多。
1.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党的基本路线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大力发展经济,采取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策略,行政管理上推行市管县体制,目前市管县已成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形式。
进入新千年,为了更大程度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增大县级政府财政自主权,中央鼓励地方在财政上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目前已有2/3的省份采取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1978—1992年:产品供给短缺,社会需求旺盛,卖方市场主导,改革活力初显,乡镇企业红火,经济高速增长;
1992—2012年:思想再次解放,投资驱动,产业渐次转移,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等;
2012—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增长惠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
2.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大模式: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现代化为先导,促进城市化跨越发展的晋江模式。
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的苏南模式。
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的温州模式。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的珠三角模式。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千亿县”模式:
以昆山市、江阴市、慈溪市、义乌市等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
以晋江市、南安市等为代表的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
以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为代表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
以龙口市、胶州市为代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
以神木市、准格尔旗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资源驱动主导模式。
以仁怀市为代表的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3.县域经济发展成就
2011—2022年,全国县域GDP从24.1万亿增长至46.21万亿,年均增长6.1%。
2022年全国县域GDP为46.21万亿,占全国GDP的38.2%。
2022年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2.8万亿,占全国总量14%。
202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3万家,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46.1%。
2022年,县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1/3,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全国近四成。
2022年,县域吸纳近1.66亿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占全国2.96亿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56%。
2024年7月31日,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对外发布《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GDP千亿元以上的县域有59个,超过400亿元有312个,200亿元以上的有761个,100亿元以上的有1298个。
59个千亿县中,头部县市昆山和江阴GDP在5000亿上下,超过中西部绝大部分普通地级市经济体量,张家港、晋江、常熟、慈溪、神木、宜兴、长沙县、义乌8县市GDP超过2000亿元,其余49县市GDP超过1000亿。
在百强县、千亿县的引领下,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二、县域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困境和挑战
1.区域发展不均衡
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显示:南方占73席,北方占27席;东部地区占66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3席,东北地区占3席。百强县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而中西部省份百强县数量少,几乎无千亿县。
东部地区省份的县域经济实力较强,中西部省份的县域经济则对省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更明显,这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相对较少有关。拥有深圳、广州两大一线城市的广东省,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不高。
县域经济“两极”加速分化明显,南北失衡、强县愈强更加突出。部分县市持续高速发展,“千亿县”为代表的强县数量快速增长,而部分县市GDP长期难以跨过100亿门槛,已成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2.县域人口流失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县域人口外流严重。近些年来,武汉、西安、郑州、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纷纷上演“抢人”大战,相继出台了相关引才落户政策。据七普人口数据,与十年前相比,上述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与此相对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西、内蒙古、甘肃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细究人口减少省份数据,所属市区人口有增有减,核心市区人口仍有增长,县域则无一例外均处于减少状态。
无论是存在统计误差的常住人口数量,还是可直接统计的小学生数量,都显示人口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群、都市圈集聚的特征。GDP万亿元以上城市人口普遍呈现净增长状态,县城因为就业选择少、收入低、受教育机会小、生活便捷度差等方面的制约,人口不断流失。
3.县域经济发展导向不明确
改革开放后,随着县域工业化快速推进,县域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县域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在减排、去产能、高质量发展等大背景下,县域响应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供给侧的号召,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并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
县域工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部分县市腾退落后工业产能后,新工业项目导入不足,过早过快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过程,县域经济过早过快脱实向虚。
4.大城市对县域生产要素虹吸
一些头部城市整合县域迈入“无县时代”,城市对县域生产要素虹吸效应加速。2010—2023年,市辖区数量由853个上升到977个,而县域数量则由2003个减少至1867个,共减少136个县市,增加124个市辖区。
大中城市对县域普遍存在人口、消费、资本等虹吸效应,通过撤县设区,把县域纳入城市发展版图,做大城市市辖区面积,提升城市能级,成为当前大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市辖区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人才吸引能力、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往往优于县域,在当前“抢人”“抢项目”背景下,县域人才外出、优质企业外迁、消费外溢、资本外流等现象更加突出。
大中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优质资源向其聚集,周边县域被其蚕食严重,县域人口不断流失。大城市吸引了大批来自周边县域的务工人员,这些外来人口成为城市发展的生产力和消费力。
5.县域发展不充分
我国县域不规则地分散在幅员辽阔的国土空间上,绝大多数县域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工业总量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集聚区集聚能力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能力较弱。
(二)新的历史机遇
1.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习总书记曾指出县域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提出“强县和富民”“改革和发展”“城镇和乡村”“三起来”的重要论述,为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县域及县域经济的频次很高,提出了很多真招实策,反映出我国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也高频关注县域经济发展,专家学者、咨询智库在各类媒介上各抒己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更多的实业家凭借灵敏的嗅觉,重视县域发展机会,扎根县域创新创业。
2.中央和地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日益完善
中央层面陆续出台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4一号文件)。
地方层面,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辽宁、宁夏、广西等省区也陆续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湖北和广西还专门制定了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规划。
3.县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主场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如今差距依然明显,相对城区经济,县域经济普遍产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创新资源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发展空间不够。随着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的推进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建立,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触及广大农村地区,尤其高铁、高速便利交通的形成,我国县域经济将汇聚各类生产要素,外加县域占据优势的土地、资源、人力等要素,县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从消费需求来看,县域拥有六成左右的人口,具有强大的潜在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是未来中国消费的新主场;从购买力看,县域居民购买力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而不断加强,县域居民消费潜力将不断被激发;从人口素质看,拥有广大人力的县域,经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能锻炼出来县域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这些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县域承载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
县域链接城市、服务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融合,要求将带动乡村发展重心放在县域,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将服务乡村的重任放在县城。我国已经到了工商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等向乡村覆盖。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互为支撑,将城乡资源在县域内重新部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得益于城乡融合效益的提升,也将得益于乡村振兴能量的释放。
我国县域数量多、地域分布广,东中西部县域发展基础与水平差异大。当前,县域发展普遍面临着人口流失及劳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同质化竞争等共性问题与困境。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十五五”期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条件,找准重点发展方向,下篇中将会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县域经济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科学谋划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提出具体建议和谋划路径,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