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四五规划专题 > 相关动态

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12-20  点击: 3277次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时期,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通过分析益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益阳“十四五”期间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时期,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通过分析益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益阳“十四五”期间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益阳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与挑战
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全市国土面积12320平方公里,总人口493.8 万,地处湖南省长株潭、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大湘西三大区域板块的地理中心和衔接地带,处于长沙半小时经济圈以内。近年来,益阳市坚持把培育产业、壮大产业、做优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湖南省益阳市“十四五”规划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
(一)发展基础
 
1. 建立产业推进机制。益阳市将“产业兴市”确定为新时代新发展五大战略之首, 出台了产业兴市暨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定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加大研发投入等系列政策文件。
 
2.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省“5 个100”工程,着力实施市“6 个10”工程,2018 年新签约项目218 个,新开工项目242 个,新投产项目216 个。
 
3.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深入推进“五大开放行动”,主动对接国家大战略,开展定向性、跟进式、精准化招商,打造了“汇智聚力• 建设益阳”恳谈会、“生态农业• 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竹文化节等有效平台。
 
4. 切实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积极推行现场协助服务、在线支付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等多项便民措施。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小巨人”培育工程, 2018 年新增“小巨人”企业10 家。
 
(二)面临挑战
1. 技术创新能力仍需增强。益阳市虽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6 家,但均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时,企业缺乏顶尖人才,导致企业前沿战略性研发不够,技术储备不足。
 
2. 结构调整步伐仍需加快。经济增长对传统产业依赖度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益阳市拉动规模工业增长的主要是纺织、建材和电力等产业,新兴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力度明显不够。
 
3. 要素配置效率仍需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园内企业分布零散,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现象依然存在。人力资源短缺、招工难问题较为突出。企业融资渠道比较有限,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
 
4. 产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放管服”改革配套措施还不完善, 很多项目手续难以在园区完成一站式办结, 尤其是土地审批等过程耗时较长、手续比较繁琐。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存在信息孤岛。
 
二、益阳市“十四五”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
为促进“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益阳市应坚持把产业链延伸、创新链协同、价值链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瞄准“四大定位”,优化“三大布局”。
(一)瞄准四大定位
1. 建设长株潭现代都市区副中心城市。以益沅桃城镇群为整体,持续推进“东接东进”和“大益阳城市圈”战略,全面加强与长沙的对接,重点加深与湘江新区、宁乡、望城的合作,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互补化和信息同城化。
 
2. 建设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先,着力推进生态立市,开展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不断提升发展的“绿色含量”。
 
3.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发挥益阳市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域优势,加快推进城市扩容,引进承接绿色产业转移,将益阳市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物流交通枢纽、人文旅游凝聚的洞庭湖区域中心城市。
 
4. 建设智慧标杆城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总揽,深化与华为公司、58 集团、金蝶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全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与运用。
 
(二)优化三大布局
1. 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一体两翼三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即突出建设大益阳城市圈,同步推进湖区经济翼和山区经济翼的发展,形成东接东进的大益阳城市圈核心片区、北联北通的北部发展片区和西连西拓的西部发展片区。
 
2. 产业布局。围绕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为核心,构建“一横两纵”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长益常经济走廊为横向主轴线,主要布局电子元器件、线路板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等为特色产品的食品加工产业,以芙蓉云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纵向形成以益沅南组成的湖区经济翼,主要布局船舶、芦苇等;以益桃安组成的山区经济翼,主要布局新材料、竹木制品、中药材和森林康养等。
 
3. 交通布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立以“一环七射”“三纵一横”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逐步形成益阳- 长沙- 上海、益阳- 荆州-北京、益阳- 常德- 成都、益阳-娄底- 广州等四大高速公路通道。建立“三纵四横”的铁路基础设施网络,争取尽快启动益宁城际轨道建设。建立“一纵两横”的千吨级水运网络。
 
三、益阳“十四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推动益阳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 加强战略谋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株潭一体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政策机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对符合发展方向的工程机械、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实施现代化改造提升,推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钢铁、有色、煤炭、烟花爆竹等领域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构建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2.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园区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大力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真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建立健全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强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政策,加大留住、培养、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技术人才团队力度,推动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3. 坚持开放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抓住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和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借助 “港洽周”“沪洽周”“中博会”等平台,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对接三个“500 强”,鼓励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招商理念,从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估,严把招商引资环保关口。充分发挥本地商会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4. 完善体制机制,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严格控制投资强度和进度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适度储备工业用地,盘活闲置用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逐步压缩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最大限度地消除制约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沟通、服务和桥梁作用。深入推行“互联网十政务服务”,推动政府部门在协同联动、流程再造、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作者:曾拓天、邓武军,田野)

 

中机院立足于产业规划10余年,总结“十三五”成果与问题,认清新时代发展特征,深入领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有关指导政策的基础,结合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细致研究,编制出专业、严谨,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课题研究,现面向全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服务。600+专家团队,200+相关五年规划案例。如:

泰州医药高新区发改委“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共8个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十四五”规划前期13个重点研究课题
西藏昌都新区就“十四五”规划
梅州市开展“十四五”营商环境课题研究调研
南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安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安宁市“十四五”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激发民营企业市场活力的对策研究
安宁市“十四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对策研究
安宁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安宁市“十四五”期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路径和举措研究
安宁市“十四五”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
......................................................................

上一篇:十四五农业规划:甘肃省农业农村中长期十大工程的战略设计
下一篇: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柯平教授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战略规划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