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药物政策,普遍强调以法律框架,执行和实施国家药物政策中的不同内容,对药物领域不同主体的活动予以监管。国家药物政策的内容普遍包括了基本药物的遴选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药品研究开发、生产、流通、使用政策,药物的合理使用,药品政策的监督和执行等要素。国家药物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确保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普遍成为首要目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为首要制度。同时各国也都关注如何利用政策杠杆来促进本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关注如何通过强化监管以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药物政策更关注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保证公民健康权益在最低限度上得到保护,在政策设计上,更侧重通过药物筹资、药物定价、合理用药等政策机制,维护公众最基本的健康权益。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药物政策,也会关注本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关注如何通过政策机制来降低药价,保护本国民族制药工业的合法权益。发达国家的药物政策,则更关注如何通过药物政策,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药物使用的经济性。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对国家药物政策的框架体系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同时,政府部门还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药物领域也出台了相应的基本药物政策、药品分类管理政策、药品监督管理政策、医药产业政策和药价政策等,但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国家药物政策。在医疗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的药品可获得性问题亟待解决,药价政策仍需进一步理顺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制定框架性的中国国家药物政策。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可在国家药物政策框架下,通过制定诱导性法规、政策、计划、纲要等规范性文件,以及采用具体的示范、建议、劝告、鼓励、提倡、限制等非强制方式,并设定相应的激励性举措,引导和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首先,可提高对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
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的价格管理体系,保证基本药物价格的合理性,并使价格控制在人民群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另外,通过完善医疗保险体系的基本药物支付报销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药物的应用,提高整体居民对药品的可支付性。
其次,能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国家药物政策通过对新药研究开发、医疗器械、药价、药品流通领域的政策目标设定,着力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现代社会背景下,为包括药品研究开发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在内的所有相关主体设定政策目标和行为导引,从而积极创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大力推动医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再次,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药品监督管理。
通过药品监督管理的强化与规范,将有助于保障国家药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也将推动监督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药品监管能力的提高以及药品监管效率和绩效的改进,从而完善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为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体制和法制保障。
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物制药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使得国内企业正在积极进行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近年来,无论在药品上市数量还是在国内市场销售上都已渐入佳境;与此同时,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国际认可,以产品获得为目的的跨国公司与国内合作也日趋成熟。生物制药已经成为中国制药工业接轨国际市场,并且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的最主要领域。
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生物制药在全球制药行业中发展速度极为惊人,虽然2009年全球82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仍以化学药物为主导,但是生物工程药品和生化药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300亿美元,并且在10只世界畅销药中,有5只为生物工程药品,其中单克隆抗体类药品(400亿美元)、疫苗类药品(380亿美元)、TNF(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220亿美元。在化学药物开发困难的大背景下,从这些数据明显可以看出,生物制药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渡过化学制药研发“寒冬”的避风港。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单位都加大了生物技术的支持和研究,使得生物技术成为国内制药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最为接近的领域,其中发展最好的为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肿瘤免疫治疗、抗血管治疗、组织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技术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重要进展。
在此之前,由于政府免疫计划等政策的推动作用,国内血液制品和疫苗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多为仿制产品,并且随后的研发乏力导致产品更新较慢。
但是近两年来,国内生物药物已经逐渐摆脱疫苗独树一帜的局面,在治疗性生物药品的研发上市方面,虽然“重磅炸弹”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药物仍难寻觅,但是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市场都已经逐渐踏入正轨。
如在长效蛋白药物研发方面,国内企业已经成功开发出长效胰岛素、长效生长激素等重要重组蛋白药物;在单抗药物方面,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抗药物已经上市销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单抗药物的国家。
生物制药研发在国内企业的大规模兴起,一方面源于我国生物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同时,这些企业经过前几年的持续创新,已经获得了较好的资金流来应对生物药物研发所需的高额费用,但是研究各大公司关注的产品仍可以发现,各公司目前关注的仍是集中在大病谱疾病的治疗药物,而国际市场和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正是国内企业的最大诱因。
2011年,中国将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医药这个被国家列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朝阳产业,目前汇集了资本、人才、技术和创新政策等各方期待的目光,如何在接下来的五年既承担起13亿人的健康需求,又成为中国产业经济转型的关键角色,不仅实现满足国内新医改强大市场空间的任务,还能走向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树立中国制造在健康领域的诚信品牌,这项历史性的工作,成为当代中国医药产业中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医药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路经济腾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0年有望再创新高,各项预定目标已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外贸表现出更加迅猛的增长势头,化学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医药产业内涵与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在百姓社会生活与国民经济建设当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下一步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同时要看到,我国的医药产业仍有巨大的升级发展空间。我国医药产品尽管在上游产品的出口占据了较大优势,但资源型、污染型和粗放型的产业特点仍比较突出,在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环保优势的制剂产品出口上仍有较大差距。在医药知识产权的享有和输出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好基础的中药产品,仍未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多国贸易保护措施升级的势头,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工业化革命发展的高级阶段,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迅速增长,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在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产业,受到所有发达国家的一致重视,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效益。相信中国医药产业面对新医改带来的13亿人的保健大市场,面对国际经济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的卫生保健科技和产品也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大未来。
下一篇:中国安防产业研究及发展趋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