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烟台产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葡萄酒产业是烟台市乃至山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驰名中外的特色产业。烟台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出张裕、长城、君顶等本土葡萄酒龙头企业,成功引进“拉菲瓏岱”“龙亭”“逃牛岭”等知名酒庄。目前,烟台拥有标准化酿酒葡萄基地面积28.5万亩,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04户,年均葡萄酒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以上。烟台产区拥有酿酒葡萄品种品系60多个,主栽赤霞珠、马瑟兰、小味儿多、贵人香、霞多丽、小芒森等品种,并开展了玛尔维萨、瑞福斯科、黑比诺、密斯卡托、马尔贝克等小众品种试种实验,酿酒葡萄种植主要分布于蓬莱区、开发区、莱山区、莱州市、招远市及龙口市等地。
一、产区发展优势
(一)产区历史悠久
1892年,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的东山和西山购置土地,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葡萄酒公司,开启了中国工业化酿造葡萄酒的新纪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和雷司令葡萄酒分别获得甲等大奖章和金牌奖章以及最优等奖状。2022年,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30周年,也是烟台葡萄酒现代化发展的第130周年,烟台产区已成为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区。
(二)风土条件优良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濒临黄海、渤海,地处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纬度线,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气候受海洋影响,也使烟台成为我国北方唯一在冬季不需对葡萄藤进行埋土防寒的优良产区,确保了葡萄树成为老树老藤的潜力。据2007—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统计分析,蓬莱产区平均气温13℃,年日照时数2524.5小时,生长季节有效积温2218.6℃,平均无霜期237天,葡萄成熟过程缓慢,有利于酿酒葡萄的生长和香气、酚类物质的缓慢熟成。年平均降雨量665毫米,在酿酒葡萄成熟期的9、10月份,雨量占全年的11.6%,有利于葡萄后期的充分成熟。烟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以棕壤土为主,土中多砾石,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
(三)科技支撑有力
烟台产区围绕葡萄酒产业,从苗木繁育、葡萄种植、技术服务到包装、辅料、设备再到酿造、品鉴、检测、侍酒等各环节全流程,上下游配套企业达10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葡萄酒产业发展链条。烟台在全国葡萄酒行业具有领先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团队,目前已建成省级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26个。烟台国家级葡萄酒评委等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三分之一,形成酿酒葡萄栽培、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关键技术研发、产业经济与文化等不同方向的创新人才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产业融合显著
烟台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加快推动葡萄酒与农业、旅游、文化、餐饮、体育等融合,打造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下的“新六产”①。目前烟台拥有4A级葡萄酒主题景区3处,3A级葡萄酒主题景区3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处。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国际葡萄酒节、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国际研讨会、葡萄酒马拉松等活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卡斯特酒庄、拉菲瓏岱酒庄等推出葡萄酒特色旅游路线,葡萄酒旅游发展日益完善。蓬莱产区作为核心产区,2020年被授予“中国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志着烟台产区在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了国内产区前列。
(五)品牌价值坚实
2002年,“烟台葡萄酒”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保护产品。2017 年,“烟台葡萄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准予登记,成为中国实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葡萄酒产区之一。蓬莱产区作为烟台产区的核心产区,也非常注重地域葡萄酒产品保护,2014年,“蓬莱葡萄”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蓬莱海岸葡萄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烟台葡萄酒以852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第3名,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葡萄酒类榜首,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2021年,“烟台葡萄酒”列入中欧“100+100”地理标志国际互认产品,为推动烟台葡萄酒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综合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方面。截至2021年底,烟台产区拥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4家,上市企业4家。2021年,烟台产区规模以上葡萄酒产量7.8万千升,占全国的29.1%,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营业收入24.6亿元,占全国的27.25%,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社会效益方面。葡萄酒产业在带动就业、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葡萄酒产业是推动农业发展、提振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以丘山山谷小产区为例,周边农户将自己的部分土地流转给酒庄经营,一方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另一方面农户到周边酒庄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瓏岱、逃牛岭等酒庄还将附近农户收为正式员工,并缴纳五险一金,使农户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生态效益方面。酿酒葡萄大多种植在丘陵荒地荒坡,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据李华教授团队在蓬莱试验结果,以18年树龄葡萄园为例,通过系列极简化生态化措施,每公顷葡萄园可固碳101.33吨,极大地提升了葡萄园的生态价值。
二、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烟台葡萄酒产区面临引领地位正被赶超、品牌效应正在减弱等挑战。外因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减速换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地建设成本大幅提升和进口酒市场冲击等;内因则表现在产业规划缺失、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生产经营秩序有待规范等方面。在压力和竞争面前,烟台如不积极顺应形势变化、找准症结、补齐短板、加快转型,将在新一轮产业链重构中处于劣势。
(一)产业规划引领缺失
宁夏、新疆、河北等产区先后出台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烟台产区虽然发展多年,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定位与产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衔接度不够。此外,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是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但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受产业规划缺失、土地成本等因素制约,企业发展酿酒葡萄基地的意愿不强。
(二)种植管理成本较高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葡萄种植业也面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对新型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足、对现代化农业机械操控能力不强等问题都对葡萄种植业乃至整个葡萄酒产业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形成严重阻碍。如胶东地区,受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影响,葡萄管理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较高。此外,由于葡萄生长周期较长,3年以后才能酿酒,前期投入较大。同时,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种植。
(三)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烟台在“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品牌的打造、维护、宣传上缺乏统筹推进机制,葡萄酒特色彰显不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葡萄及葡萄酒元素较少。烟台葡萄酒品牌推广缺乏有效设计,推广手段单一,高质量、高层次葡萄酒交流活动不多。葡萄酒人文研究滞后,产区核心表达缺乏特色。“烟台葡萄酒”是第一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葡萄酒产品,但在葡萄酒地理标志的管理机制、标准规范和宣传普及等方面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势必制约烟台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键要素支撑后劲不足
烟台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成本较高和企业基地发展空间有限,酿酒葡萄基地面积增长乏力。烟台葡萄酒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市场推广人才较为短缺,人才梯队建设滞后。葡萄与葡萄酒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瓶颈凸显。烟台产区已在酿酒葡萄栽培管理、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庄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标准规范,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标准已经过时、不适用,需要结合现有的一些成熟技术,修订、完善地方性规范和标准。
(五)生产经营秩序有待规范
2020年烟台虽出台了《烟台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但在贯彻落实上缺乏有效配套措施,“烟台葡萄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未有效开展授权管理工作,缺乏标志性战略品牌。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存在侵犯商标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烟台产区在业内和消费者心中形象。此外,由于市场监管缺乏,导致不法分子通过电商和商超等渠道,以虚标价格、假冒伪劣等手段谋利,损害消费者利益,打击葡萄酒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危害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宋英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