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新质生产力驱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5-19  点击:63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广大西南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着力点。因此,可以说,西南地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确保全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广大西南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着力点。因此,可以说,西南地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确保全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驱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智慧农业发展,稳固乡村振兴发展压舱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未来农业会面临“无人种地”“少人种地”的难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并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对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至关重要,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1. 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应鼓励本地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坚持因地制宜,开发制定适合本土特定农业条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建立农业数字化示范区,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推广成功的数字化技术和模式。此外,还应加大对农业遥感、病虫害识别、低空作业等生产应用场景的研发投入,持续推进“无人化农场”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农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2. 加快智能农机装备革新升级

鼓励农机企业主攻研发适合丘陵山地等复杂地形的小型农机装备,并通过跨学科研究,开发与当地农艺相适应的农机作业模式,有效促进农机与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以提升农机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农机操作培训、维修保养、信息咨询等服务。此外,各地政府还应强化对农机化和智能化的政策扶持,如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技术推广奖励等,共同推进智能农机产业高地建设,加快补齐丘陵山地农机化的短板。

3. 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应构建科学的、综合的农业科技水平评价体系,切实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有效增强参与农业科技转化的各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索形成顺畅、高效的转化模式。此外,还应搭建更为高效、开放、协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与创造新的产业业态是内在统一的,应将新技术应用于西南地区的传统产业,实现“改造”与“创造”的齐驱并行。可从以下3 个方面寻求突破。

1. 持续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应重点强化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性建设与培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同时,鼓励这些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实践。脱贫乡村可以立足本地实际,采用订单农业、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经营方式,发展“土地流转+”模式,以创新引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力求构建一个包容性更强、效益更高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 培育新业态以加速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加快产业链升级。应巩固西南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乡镇、亿元村建设,重点增强云南野生菌、广西柑橘、贵州茗茶等知名农副产品的创新与延伸开发,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利用数据合理配置要素,并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以达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无缝对接,加速脱贫乡村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二是打造民族风情特色文化新产业。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多具特色风情,各地应利用好民族风情和民俗优势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空间。以我国唯一一个滨海少数民族——京族为例,京族聚集地区凭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居住文化、海洋文化等打造了多个京族文化风情村,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京族”名片目前还尚不响亮,亟须通过“数字+ 旅游+ 文化”的形式赋予京族文旅产业新的活力,应结合京族的“渔俗”和海洋文化,加大对民族工艺、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进而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3. 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

应完善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优化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流程,完善管理机制,并强化资金保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此外,应结合当地特色和发展需求,探索与规划诉求相适应的地方模式,避免“长官意志”和“一刀切”的做法,鼓励广大农民参与乡村规划,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乡镇政府应积极牵头引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西南边境区位优势转化为拉动当地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优势。

(三)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乡村新质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根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也为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需求、机遇和场所。借助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主动适应变革,因时而进、因势而为,以创新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根基。

1. 盘活用好本土人才

应充分利用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和强烈责任感。一方面,为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重点加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力度,并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在线农民教育[11];另一方面,创新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镇人才下乡就业、回城居住,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开展“职住分离”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实现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和优势互补,以减少乡村人才流失。

2.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指向,强化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培育具备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应积极响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数字教育的广泛实施,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字化技术人才。职业院校要强化使命担当,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生态,积极培育数字人才,打造一支既掌握传统工艺又精通现代数字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补足落后村镇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 灵活调整人才使用策略

在制定涉农人才的使用策略时,应当追求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应依托本地普通高校,通过就业指导和政策引导工作,更多地吸引大学生关注并服务本地乡村地区,鼓励大学生在乡村地区就业,地方政府应在人才使用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工作岗位,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应为参与乡村服务的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指导,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持续的职业成长,从而有效建立起持续、稳定的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良性机制,以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四)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绿色生产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厚植绿色底色
            广大西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并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质生产力,如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确保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绿水青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合理利用。

1. 实施绿色住宅建设工程

一是制定区域性规划。应根据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针对乡村建房的分散或无序状态等突出问题,制定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强化绿色节能建设理念。针对闲置住宅(建新不拆旧),探索多元化利用方式,如改造为乡村旅游设施、文化活动中心等,以减少“空废化”现象。二是引进和推广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由于造价低、建造难度小等特点,乡村不少自建房仍采用砖混结构,此类房屋能源消耗高且抗震性差,应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双碳”为目标,积极发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此外,应推广使用低碳水泥、再生钢材或认证的可持续木材,以减少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精准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创新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 推进污水处理及生态修复

一是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优先解决乡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对乡村生活及生产污水的治理采取从项目立项到建设、验收及运维的全周期严格监管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发并利用智能化监管平台,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效率,确保实现污水处理的精确定位与远程监控。二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考虑乡村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整合农田水利再利用、生态修复以及环境美化等方面的要求,共同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此外,应倡导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协调一致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的目标。(作者:燕欣欣)


上一篇:我国西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
下一篇:数字化规划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