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具有多山、多民族等特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都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剖析当前西南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有针对性地破解发展难题,才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村美民富。
一、农业之维:农业种植科技支撑力不足
农业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强化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发展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西南地区诸多省份智慧农业的建设存在科技支撑力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一是数字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不够。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需要匹配当地的地形地貌,而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加上目前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方式,农户耕地地块小而分散,致使农业土地规模化利用和集约化经营程度偏低,而当前数字技术主要适用于大规模农业耕种,难以精准匹配分散的小农户及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农业数字化技术研发和智慧农业项目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西南地区在此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且部分西南地区省份政府负债重、还债压力大,限制了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发展。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西南地区整体上农业科技支撑力不足,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供给短缺,农业机械化设施功能不够完备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对西南地区诸多省份而言,丘陵山地实现不了农业机械化,就无法实现整个区域的农业机械化。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尽管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强镇,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上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更为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二、产业之维:乡村产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深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西南地区诸多乡镇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谋求特色产业发展,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但其依旧存在发展困境和劣势。一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待壮大。西南地区多山且气候恶劣,产业分散而薄弱,空间集聚度不高,难以形成集中的产业带或经济区,农业长期以来仍以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且乡村经济长期依赖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种植。此类单一的产业结构在面对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新要求时,转型和升级困难,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滞后。针对农村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产业链的扩大和三次产业一体化的深化存在较大短板,其大部分属于初级农产品供应,缺乏进一步的加工,亟须扩大产业链和延伸价值链,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从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乡村产业的协调发展还远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制约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西南地区乡村资源的巨大潜力,必须加强多领域的协调和融合,以实现产业链的纵横渗透,为乡村产业兴旺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村域产业规划引领不足。我国西南地区乡村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普遍不足,有的村庄甚至没有村域规划,乡村布局的总体设计、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布的设计与安排、具体的软硬件建设规划等都相对欠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不足,无法与社会投资需求实现有效耦合。
三、人才之维:乡村人才短缺瓶颈愈发突出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依靠各类人才的支撑。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都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和先进理念的支撑。但目前我国西南地区面临本土人才流失、人才引进难等难题,具体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乡村本土人才流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东部经济大省产业集聚度高,就业条件优越、薪酬待遇高、人才落户政策吸引力强等,吸引人才从西向东单向流动,形成了所谓的人才“虹吸效应”。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大多数村镇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而城市人才又难以自发下乡,从而造成西南地区乡村人才的单向流出,进而致使人才供求“倒挂”现象愈来愈突出。二是乡村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西南地区的乡村不仅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而且在关键技术领域如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重要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这与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求形成明显的差距,人才供应难以跟上科技引领产业振兴和长远发展的步伐。因而,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把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乡村人才发展政策不完善。尽管我国西南地区各级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招揽和吸引人才,但这些措施普遍缺少一个全面且连贯的体系,导致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部分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较为僵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用于激发人才潜力和创造力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致使本地人才盘不活、留不住、回不来,外地人才难引进。
四、生态之维:乡村生态持续涵养之道仍需挖掘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分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项重要内容,而我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广大西南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发展。在自然生态方面,西南地区乡村可谓“绿色家底”殷实,但乡村社会生态建设仍未能达到乡村绿色发展的要求,存在生活和生产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乡村绿色节能住宅体系建设难。绿色节能住宅,既要符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要满足农民对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是乡村住宅发展的方向。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和实践方面也相对不足,绿色节能乡村建设短板尤为突出。如我国西南地区的乡村多数处于相互隔离的峰丛片区,普遍采取农宅独立建设的模式,相较于江苏、浙江等东部乡村的新型社区连片建设模式,村落之间仍处于分散状态,绿色节能效益较差,不利于乡村绿色生态效益的提升。此外,我国西南地区不少宅院闲置,“空废化”的住宅现状不仅影响乡村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二是工农业污染治理不力。乡村地区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农业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引起的水源污染和村庄环境恶化等,对农业生产和水生态系统以至乡村宜居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提高乡村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乡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乡村“三废”处理系统,强化乡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以促进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燕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