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下,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低空经济从区域性试点向全国性规模化跃迁的关键跃升期。在国家空域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和产业政策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低空经济迎来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加速与场景需求井喷的三重机遇。本文摘取《“十五五”时期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关于“十五五”时期推动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以敏捷治理、智慧治理之道,推进制度创新建设
通过敏捷治理和智慧治理理念,大力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进一步健全完善低空治理体系,用制度逻辑加强协同发展。
中央空管委研究拟通过部分授权的方式支持六个试点城市600 米以下的空域,并批准当地政府开展eVTOL 试点,这为低空空域的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十五五”期间,应继续通过敏捷治理和前瞻性治理手段,加快低空空域的稳定有序和全面开放, 并推动各地区低空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各地之间的空域协调与资源共享,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空域基础。
在政策法规制定层面,政府不仅要以适应性和敏捷性治理为指导理念,让政策法规及时反映、适应最新的发展状况,也要采取前瞻性治理,提前预判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层面的问题,预先做好立法准备,提前预防潜在问题。最后,在制定政策法规时需以前瞻性和系统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不仅要协调各地方之间的制度,还要注重军民协同、国内外协同,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低空经济生态系统。
(二)打造创新发展高地,提高低空创新公共产品供给
重点加强低空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低空软硬件融合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效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构建低空监测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并开放共享低空开源数据集。
一是实施“低空创新公地建设工程”。系统化构建“硬联通-软协同-数共享”三位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硬件层面,编制《低空智能网联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建设覆盖城市群、交通走廊的低空通信导航网络,部署5G-A 通感基站、北斗增强系统等新型设施,三年内实现重点空域连续覆盖; 制定通用机场分级建设标准,设立专项建设基金,通过政企共建模式新增百余个垂直起降点,构建“枢纽机场+ 起降平台+ 空中驿站”三级网络。软件系统层面,搭建全国统一的低空智联管理平台,集成空域数字孪生、动态路由规划、风险预警等功能模块, 打通相关系统数据壁垒,建立空域资源“分钟级”动态释放机制。二是推进低空产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建设国家级低空开源数据集,制定地理信息、空域流量等多类数据标准,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区域数据共享池,设立数据贡献积分兑换机制,引导企业开放脱敏数据。同步建设低空经济共性技术开源平台,聚焦导航避障、能源动力等重大领域,建立“军方原始技术-科研院所二次开发-企业工程转化”的分级研发体系, 每年发布20 项以上开源技术包。成立低空创新公地委员会,设立公共创新基金,对关键战略基建项目给予研发补贴,通过“赛马制”方式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开展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集成示范,形成可复制的创新公地建设模式。
(三)开发建设战略性场景,实现生态联动创新领航
建设和开发高价值战略性场景并提供优质场景供给,建设高质量低空场景数据集,实施低空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场景生态建设和跨场景联动。
政府可以通过战略性场景牵引、数据底座支撑、示范工程突破、生态体系联动的路径,构建全链条场景驱动低空创新体系。一方面,重点围绕应急救援、智慧物流、立体交通等高价值战略性场景,制定分级分类建设方案,建立动态更新的场景机会清单和能力图谱,引导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同步建设高质量低空场景数据集,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多源异构的数据共享平台,构建涵盖空域管理、飞行器运行和环境感知的标准数据池,为场景开发提供全要素支撑。实施“低空经济三新应用示范行动”,通过揭榜挂帅、场景保险等机制,在试点城市开展新能源飞行器、数字孪生空管等百项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的场景解决方案。着力推动跨场景生态融合,建立低空经济创新联盟,打通“应急救援-医疗运输”“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场景的数据接口和业务链条, 探索“空天地一体化”应用模式,配套场景安全评估和伦理审查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生态。
(四)构建创新发展联合体,以根技术引领应用跃迁
以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抓手,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和完善低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低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低空无人智能创新和智能管控系统,夯实低空产业基础技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和迭代跃迁,实现创新和应用互促并进。
低空经济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提升,需建立多维度协同推进机制,以产业创新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平台为支撑点,推动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领域创新联合体,在“十五五”期间布局建设5 ~ 10 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突破高精度导航定位、智能集群控制等关键根技术,构建完整的技术专利池和标准体系。
在此基础上,同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依托重点高校建设低空技术研究院,推行“产业教授+ 学术导师”双轨培养模式, 系统开发智能管控模块,每年定向输送具备工程化能力的技术人才。在技术转化层面,建立覆盖研发全周期的分级认证体系, 对通过中期验证的技术给予场景开放补贴, 通过在试点城市划定特许测试空域,加速新能源动力、自主避障等技术的百万公里级场景验证。
配套构建开源技术生态,建立行业级技术共享社区,开放基础性技术标准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共建技术验证平台。支持央地合作设立低空技术产业转化基金,实施首台套装备“保费补贴+ 政府采购”组合激励,依托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高价值场景开展特许经营试点,形成技术场景化应用收益反哺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五)多元主体共建产业生态,金融赋能产业创新
聚焦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构建“多元共治、全链贯通、绿色高质”体系,依托生态联盟破解技术壁垒,贯通研发应用链条, 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配套专属金融工具, 深化军民协同与双向技术转化,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创新生态。
针对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培育,需要加快构建“多元共治、全链贯通、绿色高质” 的协同发展体系。一是成立低空经济产业生态联盟,编制产业链全景图谱与标准兼容性指南,重点破解飞行器制造、空管系统等领域的技术接口壁垒。二是支持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共享试验空域、仿真测试平台及产业链数据中台,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场景应用的全流程数据贯通。探索在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设立融通发展示范区,推行“链主企业+ 专精特新+ 科研院所”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建立知识产权组合式授权机制,形成“基础专利共享、衍生收益分成”的创新激励体系。三是发挥科技金融赋能作用, 配套设立百亿元产业母基金,开发“研发贷”“场景险”等专属金融工具,对概念验证和中试项目提供风险补偿、对成熟技术给予财税金融梯度支持。强化军民协同路径,推动相关单位开放多类低空技术接口,建立双向技术转化通道。
(六)提升低空消费信任度,激发激活低空消费蓝海
从多样性和满意度两方面入手,多渠道多举措激发低空经济需求和市场活力, 特别是着重在多样性和满意度两方面双管齐下,开拓低空消费市场。在企业和行业层面,要细致挖掘人民多样化需求,让“低空经济+”进一步满足其丰富多彩的需求, 激发民众消费热情和消费意愿。在政府层面,要通过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去开拓更多业务范围,借助多元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在满意度方面,重点在于提升公众对于低空经济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接受度。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综艺节目、自媒体平台等方式多维度为民众提供了解低空经济的渠道,并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方式让民众近距离接触无人机、eVTOL 等低空经济载体,进一步加深其认识,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支持低空技术安全创新、产业培育和场景消费的健康可持续生态。(作者:尹西明 张济涵 王新宇 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