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持。分析了荆州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及面临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荆州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之滨,跨长江中游荆江南北两岸,东连沙市区,南邻公安县,西与松滋、枝江两市交界,北靠沙洋县和当阳市,土地面积达1045.8km2。辖川店、马山、八岭山、李埠、弥市和郢城6个乡镇,东城、西城、城南等3个街道办事处,菱角湖1个管理区,另设有纪南文旅区(托管纪南镇、凤凰街道办事处)、荆州高新区(托管太湖街道)2个功能区。2023年荆州区常住人口为58.45万人,比2022年增加0.53万人,城镇化率81.21%。2023年,荆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74亿元,同比增长了6.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0亿元,同比增长了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27亿元,同比增长了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3.87亿元,同比增长了8.0%。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14.1∶28.3∶57.6调整为14.1∶26.7∶59.2,经济持续回升,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经济增速明显回升。
农业方面,2023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9.16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农业增加值65.63亿元,同比增长4.5%。在种植养殖方式上,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模式仍占据一定比例,但近年来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一些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与先进地区相比,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低、精深加工不够,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还存在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信息化赋能程度不高。
工业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2023年末,荆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家,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52.07亿元,同比增长1.6%,主要贡献指标主要来自机械制造、食品饲料加工、建材制造等行业。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产业虽具一定规模,但产业链条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表现突出,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缺乏过百亿元重点企业,还未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性转变。部分镇域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建材等领域。但总体上,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全区工业经济80%左右集中在城区的一个街道,2022年荆州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其中该街道8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超过60%。
在服务业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的商贸、餐饮等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和信息技术等,发展则相对缓慢。2017—2023年,荆州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和限上贸易企业的数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然而,限上贸易企业过于依赖汽车销售,商品结构较为单一。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而文化体育服务、旅游娱乐服务等领域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则相对较少。乡村旅游虽然快速兴起,通过发展民宿、生态旅游和农事体验等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但作为潜在的增长点,旅游业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荆州区的镇域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但与周边一些发达地区的镇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人均收入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为明显。此外,镇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镇域发展较快,而一些偏远、资源匮乏的镇域则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荆州区整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荆州区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缺乏规划
当前,荆州区村镇规划体系架构不完整,以村镇个体为单元的规划编制项目较多,中宏观层面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产业存在建设规模过小、产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特别是非城区的一般建制镇工业用地粗放,单位土地产出率较低等问题。截至2022年底,所辖行政村只有不到50%的村完成了规划草案,村镇规划未完成全覆盖,部分区域发展缺乏规划依据。产业整体布局杂乱,产业无法实现片区效应,辖区企业行业差距较大,关联不紧,不能相互辐射;覆盖面小,带动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2.2 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
近年来,荆州区大范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田田块“小而散”、连片规模小的问题,但产业发展处于低端水平,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低,现有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50家,大部分停留在靠卖初级产品层次,精深加工不强,靠低成本低价格生存。2023年,荆州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09.16亿元,而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85.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远低于湖北省十四五规划2.8∶1的目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未过百亿元大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大品牌与产业链缺失。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不足,基层面临人才力量短缺、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2.3 土地制约瓶颈较为突出
近几年荆州主城区向外扩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少,特别是“三区三线”划定后,城镇开发边界受限,各乡镇严重缺乏建设用地,每年虽有新增建设用地,但主要分布在两区融合和城区范围,很多乡镇企业扩规受限于土地政策,无法承载大型工业项目。两区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虽划定133.3hm2建设用地,但用地范围呈不规则长条多边形,与城市道路之间存在大片非建设用地,无法合理规划利用,难以满足工业企业落地发展需求。同时,工业用地出让金政策定价过高,乡镇土地出让价超过100万元/hm2,比附近周边县市高出约75万元/hm2,土地价格倒挂,企业用地困难。
2.4 文旅融合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荆州区各乡镇通过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效果并不明显。2022年,荆州区A级旅游景区8个,乡村旅游点15个,旅游人数达到245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39.79亿元。2023年,荆州区A级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点与上年度相比无变化,旅游人数增加到2807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41亿元。现有乡村旅游景点普遍存在单体建设规模较小、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受季节性限制较大,难以实现全年吸引游客的目标。此外,各文旅资源景点之间缺乏整体包装和联动合作,整体吸引力不足,制约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景区品牌形象不清晰,可复制性强,标准化建设有差距,特色产品创新不够。受文物保护的相关影响,山水资源、历史资源未得到进一步开发,发展后劲不足。(作者:黄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