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作为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如何更好加强金融支持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策略包括: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营运关键环节,以“一端一策略”为抓手,分层分群做好金融服务;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支持领域,以“一链一打法”为驱动,深化“四链融合”服务体系;紧扣高标准农田产业链中各类主体需求,以“一技一方案”为支撑,推动综合服务提质增效。
一、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实践探索
(一)案例背景
A县地处黄河在河南省境内的最后一道弯,自然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如何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粮食产量亟待解决。2023年农业农村部确定A县为全国首批开展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A县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涉及10个乡镇(街道),工程费用7.48亿元,主要通过规模化流转耕地,建设现代化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等,综合提升粮食产量。该项目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覆盖面广且前期回报率低,涉及土地流转风险研判无足够先例,收益难以覆盖还款,市场无现成融资政策及成功案例,很难找到合适的承贷主体和担保方式,建设过程中仅靠传统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建设资金需求,如何解决市场化融资难题迫在眉睫。
(二)主要做法
1.创新服务模式,探索金融有效支持路径。
农行河南分行党委高度重视,多次赴A县开展实地调研,了解项目建设规划、融资模式及融资需求。先后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工作举措、推动政策落地。制定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总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信贷政策,创新以“建设(承贷)主体+土地流转(托管)+经营收入还款+增信担保+综合服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在政府专项债模式之外,探索出一条商业金融服务新路径。
2.提前介入谋划,持续提供“融资+融智+融情”金融服务。农行河南分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联合攻坚团队,构建跨层级、跨部门工作机制,主动对接市、县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源头上掌握实施计划、项目信息,全力研究解决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全程参与项目规划、方案设计、优化融资方案等工作,为贷款投放打下基础。建立项目投放行长负责、前后台平行作业、项目审批运行督办、容缺审批等服务机制,合力推进项目实施。率先以信用方式为A县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批复授信5亿元,并实现贷款投放。
3.强化链式服务,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质效。
农行河南分行以“田”破局,在做好A县高标准农田金融服务的同时,强化多部门联动协作,围绕上下游客群,打造粮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模式。对优质种粮客群,提供“粮农e贷”产品支持;紧抓收储环节,用好粮食客群“营销系统”,推粮农专属产品包;匹配农机贷、农业生产托管贷等产品,满足备耕资金需求。以“贷款获客开路”为抓手,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施工建设单位等上下游企业对公账户、代发工资账户开立及农户开卡,e推客、信用村等场景获客7000余户。
(三)支农成效
1.带动业务全面发展。截至2024年末,农行河南分行已支持近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放贷款9.29亿元,业绩领跑同业。
2.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与专项债相比,农行河南分行首创在取得项目立项批复后即可容缺受理,贷款额度充足,手续更简单、时效性更强,助力项目及早建成。
3.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根据农行河南分行支持A县项目情况,建成后粮食产能提升10%—20%,粮食亩均增产约100斤,预计每年增产粮食可达0.42亿斤,助力粮食产能提升。
4.保障项目持续运营。农行河南分行“五位一体”模式通过建立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不仅处理好项目建设主体、运营主体、村集体及农户四者之间的关系,还通过经营收益二次分配引导村集体等相关主体承担协助管护责任,避免“重建轻管”,保障项目长期运营可持续。
5.推动村集体及农户增收。依靠村集体实现土地流转,增加村集体管理费收入,根据粮食增产情况,预计A县项目种植客群可实现年增收0.42亿元。同时,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和收益二次分红后,可通过“助业快e贷”等产品获取贷款从事个体经营。

二、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关注要点
随着政策制度日渐完善、多元主体不断介入,信贷资金形成多方支持的局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开展,并出现一批商业金融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样板,对开展全国高标准农田项目金融服务起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但研究发现,因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以县、村/镇为主,多数农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深厚的土地情结,加之部分县政府对土地流转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影响项目推进,且县级城投公司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资金实力弱、缺乏农业生产经验、无稳定现金流情形,进一步加深承建项目经营管理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
结合制约因素,围绕项目准入、过程管理及存续期管理等方面,总结出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七个关注要点。
(一)坚持土地流转的真实性、有效性核查土地流转是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基础,尽调中严格核查土地流转是否充分,是否存在不衔接、不规范甚至虚假土地流转,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实地核查确保土地流转的真实性、有效性,维护好农民利益,牢守耕地红线。
(二)严把项目合规合法性
项目要纳入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任务,或经省对应部门审批取得必要合规合法性手续,确保项目合规合法。
(三)严格借款主体准入
优先选择核心客户控股项目,稳健审慎介入资金管理规范、财务实力较强的县级城投企业,不准入管理不规范、资金实力弱、经营能力差、无稳定现金流的县级城投企业。
(四)严格筛选运营主体
运营收入是贷款主要还款来源,要求运营主体具有丰富的农田种植经营管理经验,对运营主体农业生产经验不足、农业经营收益不稳定、经营管理不规范,或约定经营期不能覆盖贷款期限的项目不予准入。
(五)严谨测算经营收入
尽调中审慎合理测算项目经营收入,针对经营收入不能够覆盖贷款本息,对以耕地指标交易返还收入等不符合规定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项目,不予准入,不以任何形式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六)坚持利益合理分配
项目运营中,坚持兼顾项目所涉及各方的利益,通过运营协议约定条款,在农户、村集体、承建方、经营方等各方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既能维护农民利益和诉求,又可发挥村集体在项目土地流转、耕地设施维护工作上的主导性、能动性,确保项目的可持续稳定运营。
(七)做好贷款存续期管理
密切关注项目建设进度及验收情况、土地流转情况、农民流转耕地意愿变化情况、农产品种植、价格及销售情况、农业保险购买情况、地方国有企业互担互保情况以及财政补助资金、管护资金拨付到位情况。强化对项目建设、验收、运营、管护等环节的现场检查和走访,定期监测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及建成后粮食种植情况。
三、提升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
(一)强化分层服务
聚焦高标准农田建管运关键环节,以“一端一策略”为抓手,分层分群做好金融服务。
1.做强建设端信贷服务。坚持商业化运营原则,按照“全省统筹、一县一策”方式推进工作,重点支持由市场化主体流转土地并实施建设,以建成后自营、流转或托管收入还款的项目。
2.做优经营管护端信贷服务。为经营主体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服务,满足土地流转、生产资料购买等资金需求,助力高标准农田良性运行、长久生效。为管护主体对农田基础设施开展日常维护,以及实施土壤改良、培肥等地力提升活动,提供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3.做精专项债端综合服务。做好政府关系维护,及时获取高标准农田相关专项债发行计划,深度参与项目前期申报,协助做好发行筹备,以“项目承做”为突破口,优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配套融资,匹配专人跟进项目落地。通过政府引荐,与专项债项目主体快速建立联系,紧抓其各类金融需求,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上下游企业。
(二)加强链式服务
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支持领域,以“一链一打法”为驱动,深化“四链融合”服务体系。1.服务建设链“扩圈”。撮合央、国企等优质建筑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提供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链捷贷等产品,支持施工方原材料采购及日常经营周转。批量推进村集体组织开户,做好农户土地流转费发放。
2.服务生产链“提量”。撮合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服集团、涉农企业参与项目经营,创新农机贷款、农业生产托管贷款等产品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服组织等开展农机装备购置升级及农服活动。综合运用当地财政贴息、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差异化支持专业大户开展粮食生产。
3.服务收储链“增容”。为头部粮食流通及供应链企业提前配置中短期信用服务,支持其开展粮食市场化收购。聚焦市县级粮食收储企业及国有储备库等客群,探索“粮食动产抵押”融资模式,解决腰部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分层分类推广普惠及农户贷款等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及粮食经纪人季节性收购融资需求。
4.服务加工链“延伸”。对国家级、省市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直营直销,“一户一策”定制综合服务方案,创新龙头企业专属产品,促进粮食、食品聚合发展、稳定供应。探索“种植大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经纪人+龙头企业+经销商”链式服务,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食品加工园中小微客户,开展批量支持,扩大服务覆盖面。
(三)搭建综合服务体系
紧扣高标准农田产业链中各类主体需求,以“一技一方案”为支撑,推动综合服务提质增效。
1.加强“融智+融资”服务。优选地力条件好、具备灌溉条件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积极参与项目设计,确保项目符合信贷政策且风险可控。优选管理规范、财务实力较强、不涉及政府隐债的施工和承建主体,指导其按规定完成行政审批、项目立项及合法性手续获取。积极帮助承贷主体设计项目投融资方案,挖掘经营性现金流,灵活搭配担保组合,协助村民与村集体、村集体与项目公司在签订流转合同等手续时明确二次利益分配机制。
2.开展“金融+科技”服务。依托当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及农村产权依法提供流转交易服务。依托土地流转数据,为经营主体、农户办理快捷的线上线下金融业务。深化与当地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研学机构联系,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智慧化手段赋能高标准农田金融服务和业务管理,提升服务质效。
3.打造全链条资金结算服务。跟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方、区域内村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成后承租方/托管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立结算账户,确保承包人、专业大户、售粮户开立银行卡,在结算端实现工程款、租金、托管费、售粮款等环节资金及服务闭环。配置特色理财产品,促进各类主体资金沉淀,助力客户资产升值。(作者:曹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