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浙江省城乡建设正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转型,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其规划方案的编制亟需向“人本规划”深化转变。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云栖小镇特色产业风貌区为实证案例,基于多元核心人群的全面画像及其需求特征分析,构建面向人本需求的特色产业风貌区规划技术框架与创建策略,旨在为同类型城乡更新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面向多元化人群需求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1. 多元人群特征与需求分析
精准构建多元人群画像,是风貌整治提升工作的核心前提。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手段,细致描绘各类核心人群特征,涵盖其舒适性、安全性、归属感、便捷性、获得感等多元需求。结合人群在全时生活场景中的空间与时间轨迹,将需求细化为实体空间需求与软性环境需求,明确不同人群的痛点与关注点,为后续规划策划提供坚实依据。
特色产业风貌区的核心人群可划分为产业人群、生活人群、流动人群等,各类人群需求各异:产业人群注重创新氛围、便捷配套、国际化与数字化服务;生活人群则更关注景观环境、生活服务与地区活力;流动人群如会议参展者、商务人士及游客,则对门户形象、交通便捷性及休闲活动有较高期待。
2. 多元化人群需求导向的定位谋划与改造思路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针对特色产业风貌区,需实现规划理念的升维,由单纯的空间提供转向品质服务供给。通过精准配置空间资源,构建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生活与生产场景。特别是对于以创新科研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人群,应着重打造多样化的互动交往空间、完善的配套设施及舒适的生活环境,以激发创新思维与灵感。
因此,特色产业风貌区的总体定位应围绕共享的未来生活方式展开,实现绿色与空间的和谐共生、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人与场所的紧密互动以及社区与企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多维度优化空间环境与服务,为风貌区的自然游憩、生产创业、公共服务及数据服务等领域提供全面指引。

二、云栖小镇特色产业风貌区研究实践
1. 整体概况与建设基础
云栖小镇坐落于杭州市主城区的西南隅,不仅是杭州市域内外连接的重要门户,更是西湖区精心布局的“两谷一镇”智慧经济战略高地。其前身是乡镇级转塘工业园,自2011年起,秉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核心理念,历经数载,对样板区内14个老旧园区实施了全面改造,于2015年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
云栖小镇特色产业风貌样板区位于云栖小镇核心区范围内,总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汇聚了会展经济、数字经济与体验经济三大核心优势,共同构筑了小镇的独特竞争力。依托云栖国际会展中心这一地标性建筑,小镇成功承办了多场未来产业峰会,云创文化品牌独树一帜;西湖大学、云栖工程院等高等级科研平台汇聚于此,尖端人才济济一堂,云创数字生态体系日益完善。此外,作为云计算产业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城市大脑、阿里云、飞天5k、政采云等一系列产业硕果,展现了强大的创新实力。
自然风光方面,云栖小镇同样得天独厚,山水相依,绿意盎然,六山环抱,碧水穿城而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城市画卷,赋予了小镇独特的诗意气质。小镇内部的产业空间布局低密度、簇群化,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共生,低密生态型园区特色鲜明。风貌区同时也存在几大痛点问题:(1)建筑风貌方面,除会展中心地标建筑,其余区域尚需提升,以增强未来感;(2)景观体验方面,城市街道缺乏主题特色,绿色低碳示范不足,数字化互动设施缺乏;(3)标识系统方面,云产业、未来感特征展现不足,门户地标空间缺乏设计;(4)交通系统方面,节假日瞬时交通压力大,地铁站点缺乏便捷联系,慢行体系缺乏贯通;( 5)配套设施方面,现状室内设施有基础,但大型商超室外休闲及便捷健身场所相对缺乏。
2. 人群画像与需求特征分析
(1)核心人群画像分析。云栖小镇内核心人群主要包括产业人群、生活人群、学校人群及流动人群四大类别。其中产业人群主要以企业科研技术人才、管理服务人员及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他们工作与生活高度融合,对高质量的全时生活产业服务有着迫切需求,尤为关注创业环境的优越性和成果转化的便捷性。生活人群主要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本地居民,他们工作时间长,社交活动少,渴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的社区活动及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学校人群主要包括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他们期望通过小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促进技术转化与学术交流,因此对小镇的产业完善度、技术孵化机构及会展活动频次尤为关注。流动人群主要涵盖国际会议会展参与者、商务人士及游客,他们对小镇的布局、交通及设施信息需求迫切,希望公共交通便捷、标识系统清晰、线上查询平台完善。
(2)人群需求调研及分析。通过对云栖小镇内各类人群进行问卷调研以及企业访谈的成果,结合四大类人群特征及全时生活场景谋划,总结归纳为六大环境需求及三大空间需求。环境需求聚焦于数字科技特色展现、环境开放共享、交通人性化、数字技术支撑、文化时尚活力及生态休闲健康;空间需求则涵盖催化创新与国际协同的产业需求、全时共享与国际高端的生活需求、体验丰富与无界交流的文化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结合云栖小镇的空间布局,精准匹配了相应的特色设施与服务。
3. 面向多元化人群需求的风貌区建设目标
云栖小镇的创新力是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创造活力,激发创新灵感,打造最具有创造力的空间,是此次研究的使命。云栖小镇风貌区以“最未来· 云栖智谷”为愿景,坚持高端资源、创新力量高度集聚的发展模式,全面建设数字经济的突破地、实践地和触媒地,打造科技创新与生态人文交融的全国“数字经济第一镇”。
4. 面向多元化人群需求的风貌区提升策略
云栖小镇风貌区利用自身优势,针对多元人群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本化生活场景。(1)自然与人文相融,描绘“云上图景”。强化核心地标的多元服务功能,打造生态低碳与开放空间交织的场景。其中,会展中心二期屋顶广场作为省内最大的单体绿色屋顶,不仅成为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还通过跑道升级、儿童友好设计及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实现了“微改造”下的品质飞跃,使之成为城市新晋热门打卡地。
通过“数字科技·云上逐梦”精品旅游线路的精心规划,新增智慧科技人文廊道,凸显科技人文魅力,设置科技长廊、智能运动设施等,全方位展示云栖科技成果、峰会亮点及杰出人物,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加强全域景区化建设,串联核心地标、特色景点、展厅及科技博物馆,构建了一个既科技感十足又便于识别的导览体系。
(2)创业与人才相融,提升“云创氛围”。营造产业创新环境,构建产业链式体系。通过举办四大峰会、湖心讲堂等多元化活动,吸引并聚集创新资源;引入专业机构,打造云智能协同创新中心、云栖硬件开放实验室等高端科技平台;并成功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及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创新土壤。依托国家级重大平台,推动“空天地海、数据融合”一体化发展,有效拓展云产业链,促进小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稳健增长。
同时,注重彰显产业人文特色。对小镇运用视频、图文及新技术展品等形式,生动展示云计算技术的最新进展;打造峰会成果展示区与云计算企业风采带,进一步弘扬新技术发展的核心理念,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此外,通过融入云计算元素的创意景观设计,增设人文景观休憩点与企业形象展示节点,全面提升了云计算企业的形象展示空间。
(3)服务与人情相融,激发“云享活力”。完善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通过优化低效空间利用,建设了超2500套人才公寓、总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的运动中心,并吸引了100余家餐饮休闲商户入驻。同时,加速会展中心三期工程建设,增设早晚高峰穿梭巴士,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园区与地铁的无缝对接。在营造共享公共空间方面,依托自然水系与公园绿地,构建了长达6.7公里的绿道网络,提升了三号浦、河山街支河及云栖公园等重要街道的慢行空间品质,为人们提供了轻松交流、思维碰撞的绝佳场所。
(4)数治与人本相融,共建“云端治理”。创新数字服务模式,推出了数字云栖谷智慧导览系统,为参会人员提供三维立体化的会场与设施查询服务;建立云栖共享平台,为风貌区内的员工、企业、游客等不同群体提供便捷的服务功能,让数字化改革触手可及[4]。同时,引入全息4D体验的云上西湖飞行影院项目,让游客在享受科技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小镇的独特风貌。
此外,还积极探索“全域感知—事件联动—处置闭环”的综合治理模式,在云栖小镇率先落地城市大脑特色应用,如智慧消防、企业零跑、社会面联防等数字应用项目,有效提升了小镇的治理效能与居民的幸福感。
三、结语
特色产业风貌区是创新人才为使用主体的特色空间,在空间环境、人文氛围、配套服务诉求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也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在云栖小镇现状解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多元化人群需求导向的特色产业风貌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产业、人与服务、人与数治四维整治提升策略,希望对相关特色产业风貌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作者:吴苇杭)